1976年,周总理辞世当日,邓颖超提出一项出人意料的要求:“恳请批准恩来同志的最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01 07:45:31

1976年,周总理辞世当日,邓颖超提出一项出人意料的要求:“恳请批准恩来同志的最后遗愿,骨灰全部撒掉,不予保留。” 【消息源自:《周总理最后岁月与身后事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2023-08-28 新华社】 你知道吗?在华夏这片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有个传统就像深深扎在地里的老树根,那便是落叶归根、魂归故土。几千年来,它一直牢牢地扎根在老百姓心里头。哪怕是漂泊在海外的游子,心里头也始终盼着死后能回到故乡。而且啊,对那些英烈的尊重和纪念,那也是咱中华民族特别重要的文化。每年都有好多牺牲在国外的志愿军遗骸被接回来安葬呢。 1976年,那是个让人揪心的年份,伟大的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周总理这一辈子啊,心里头装的全是国家,装的全是人民。想当年,他还精心把自己祖上的先人陵墓修得特别好,可后来呢,他把自家祖辈和父亲的坟都给推平了,让农民能在那块土地上种地。他就觉得啊,人死了就别再占着土地了,骨灰就该撒在祖国的山水之间。 邓颖超,她和总理相伴了一生啊。她哪儿能不知道总理的心愿呢?她心里也和总理一样,时刻想着为国家奉献所有。你看,总理在1972年就被查出得了癌症,可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依然拼命地工作。到了1974年,病情越来越严重,疼得在沙发上直翻滚,那滋味儿,想想都让人揪心。可即便这样,他还是坚守在岗位上。直到实在没办法了,才住了院。但就算躺在了病床上,他心里头最惦记的还是国家大事。 这时候啊,有个事儿值得一提。总理的六伯父周嵩尧走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批特别珍贵的文物。总理心里就想着啊,这可不能自己留着,一定要捐给故宫博物院。还有呢,为了不让“四人帮”在国外搞破坏,总理把病房里的医护人员都安排出去了,就留下邓颖超和高振普。在那秘密的状态下,总理艰难地写了一封信,想推荐邓小平接替自己的位置。写完之后,他把信交给了邓颖超,让她转交给中央。 1976年,在总理离去的那个日子里,邓颖超做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她对党组织提出请求,说希望总理的骨灰不要留着,而是全部都撒掉。这请求背后,是邓颖超对总理遗愿的深深理解,也是对总理无私奉献精神的敬重啊,她坚定地要追随总理的心愿。 三天后,邓颖超的申请通过了。那一刻,仿佛是遵循着总理和邓颖超共同的意志。 后来啊,邓颖超亲自把总理的骨灰交给了飞行员。那骨灰,被一捧捧地撒向了北京、天津,还有山东的黄河入海口上空。总理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回归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时间到了1982年,邓颖超也写下了遗书。她表示,自己遗体火化后,什么都不保留,不和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把自己的遗产都交公,不给亲属特殊照顾。这一个个的决定,都是她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再到1992年呢,装过总理骨灰的那个骨灰盒,又被用来装邓颖超的骨灰,最后啊,邓颖超的骨灰也被撒进了天津海河。这两人,就这样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和这片土地永远地融为一体了。他们就那么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护着华夏大地的和平与发展,他们的精神就像璀璨的星光,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他们的故事,也会一代代传下去,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 从总理推平自家祖坟,到安排身后种种事宜,再到邓颖超坚定地执行总理的遗愿,这一整套下来,处处都彰显着他们超越常人的境界。他们把国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 如今啊,每到清明或者一些特殊的日子,人们都会想起总理和邓颖超,想起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地在华夏大地上燃烧着。

0 阅读:21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