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位多次深入虎穴的缉毒警受邀领奖,未料主办方临时起意直播,致使英雄身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01 06:38:49

1992年,一位多次深入虎穴的缉毒警受邀领奖,未料主办方临时起意直播,致使英雄身份暴露。毒贩暴怒,竟悬赏200万,誓言要取陈新民首级! 【消息源自:《云南缉毒英雄陈新民:卧底百次,无惧威胁》2023-08-28 中国禁毒网】 在中国的西南边境,云南和“金三角”地区紧紧相邻。“金三角”可是全球最大的毒品产地之一呢,毒品走私那叫一个猖獗,各种毒品就像幽灵一样,通过各种见不得光的路子,不停地往中国境内钻。毒品就像一颗毒瘤,把社会的安宁和稳定搅得乱七八糟,无数家庭因此变得支离破碎。老百姓们打心眼里恨透了毒品,社会各界都盼着能狠狠打击毒品犯罪,这种呼声那是越来越高。 1957年,陈新民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他亲眼看到亲戚染上了毒瘾,那日子过得呀,真是家破人亡。家里长辈总是念叨:“可千万别碰毒品,那就是害人的玩意儿!”这话深深印在了他心里。年幼的他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得阻止更多人掉进毒品的陷阱。高考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报了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就想以后凭借学到的本事和毒品犯罪拼命。 1982年,中国组建了首支缉毒队,陈新民一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那年冬天,他接到了个超级艰巨的任务——伪装成买家,从毒贩团伙手里买25斤毒品,给警方弄线索。虽说在学校学了不少伪装和侦查的本事,可真到了实战,他还是心里打鼓。和毒贩接头时,毒贩瞅着他问:“没想到你这么年轻,钱不少嘛。”陈新民心里虽慌,但还是强装镇定,略带轻蔑地回了句:“要么做,要么走,我可没时间跟你废话。”就这一句话,毒贩放松了警惕。交易完成后,陈新民拿到了样品,赶紧通知警方。结果天气突变,浓雾弥漫,抓捕计划只能推迟。陈新民只能在毒贩面前耐着性子拖延时间,好在最后警方成功围捕了毒贩。 这之后的25年里,陈新民每天都像走在生死钢丝上。他参与了上百次卧底行动,每次任务都像在黑暗里摸索,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危险。和毒贩谈判、交易的时候,他得时刻绷紧神经。有一次,他混进贩毒网络,毒贩头目察觉到他有点不对劲儿,可他把镇定发挥到了极致,巧妙地回应,这才躲过了危机。 1992年,陈新民因为在缉毒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要发表一场禁毒主题演讲。本来这是内部活动,为了交流经验、加强宣传。谁知道主办方临机一动,决定现场直播。这一播可不得了,陈新民一下子暴露在大家面前。消息迅速传开,毒贩们气炸了,悬赏200万要他的人头,他彻底成了毒贩的眼中钉。 尽管身份暴露了,陈新民一点都没退缩,工作该干还是干。可毒贩拿他没办法,就把黑手伸向了他的家人。他13岁的外甥放学路上被绑架,毒贩逼着外甥吸上了毒瘾。陈新民听到这消息,就像被雷劈了一样。但他忍着悲痛,一边继续工作,一边想办法救家人。 经过一番努力,外甥总算被放回来了,可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还染上了毒瘾。姐姐哭得稀里哗啦,埋怨陈新民的工作害了孩子。陈新民心里难受,但他没逃避,带着外甥去戒毒所,一点点帮他戒毒。 2007年,60岁的陈新民从云南省公安厅副巡视员岗位退休了。回想30年的缉毒生涯,他和团队破获了330起贩毒案,收缴了大量武器和赃款。他想让大家知道,缉毒警察的牺牲和付出,是值得的,只有把毒品这颗毒瘤彻底铲除,人民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陈新民在缉毒生涯里,每次卧底前都得精心准备,把毒贩的一举一动摸得清清楚楚,就像了解自己的老朋友。执行任务时,毒贩随时可能识破他,他得机灵应对。和毒贩谈判,那真是一场心理战,得巧妙说话,不能露了马脚。 还有啊,很多和陈新民一起战斗过的同事,都在幕后默默付出。他们有的负责收集情报,为了一个准确消息能通宵达旦地工作;有的负责后勤保障,把物资供应得妥妥当当。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奉献。 还有一些被警方感化的毒贩,他们积极配合,提供重要线索。有一位曾经的大毒贩,在狱中深刻反省,出狱后加入禁毒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人远离毒品,这也是缉毒工作中的一股温暖力量。 在云南当地,有不少普通人也参与到禁毒工作中来,像社区的志愿者们,定期给居民讲解禁毒知识;还有一些村民自发组成的巡逻队,留意边境的异动。大家都在为打击毒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那些毒贩呢,其实大多数也是被利益蒙蔽双眼,没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有多坏。他们以为靠着毒品能赚大钱,却不知道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 陈新民和他的战友们知道,只要毒品还在,他们的战斗就不会停止。退休的他也没闲着,经常到各地去宣传禁毒知识,希望能改变更多人对毒品的看法。他常说:“毒品不分国界,打击毒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陈新民的故事,是无数中国缉毒警察的缩影。他们默默坚守,无惧危险,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无名英雄,我们的国家才多了许多安宁,多了许多团圆。

0 阅读:227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