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量集采到底影响了谁的利益
集中采购是最低价中标,是反对集采的群体制造的另一个谣言。
其实具备基本的采购、招标和非招标采购常识,就不难戳破这种谣言。
但是反对集采的群体,就是利用了大部分老百姓不掌握这种常识的知识差,借助集采后“大降价”的感性认识,成功的制造了“只要最低价就能中标”“中标都都是最低价”这个谣言,进而与“便宜无好货”的朴素认知关联,意图引导社会形成“集采无好货”的错误认知。
(1)制度设计上,集中带量采购就非简单的“最低价中标”,而是通过“综合评价”中标。
集采的根本性制度《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2019年)就明确要求:“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供应能力等因素,避免单纯追求低价”。
综合历次“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中标规则可以看出,价格仅仅是中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是建立了“价格、质量、供货能力、配送覆盖面、企业信用”等因素各占不同权重的综合评价体体系决定谁中标。
(2)报价过低者会被重点审查,并要求做出特别承诺。
若报价低于平均报价50%,会触发熔断机制,投标人需要需额外承诺供应保障能力,避免恶意低价竞争。
(3)从中标结果看,也不都是最低价中标。
比如胰岛素,原研药诺和诺德“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以48.71元/支中标,报价高于国产仿制药,但因产能、品牌信用等综合优势胜出,最终原研药中标。
比如冠脉支架集采,报价≤2850元即可获得拟中选资格,不淘汰最低价。
结果微创医疗以590元中标(非最低价),而某企业报469元,但因产能规模不行被淘汰。 ,
(4)价格当然是能中标的核心因素,但非唯一决定因素。
靠价格取胜的前提是质量达标,通过一致性评价(或等类评价),企业规模能满足供货要求等等。集采政策设计上,就是以质量为前提的竞争,因为质量是资格条件。
(5)最后是最关心的问题:集采的药品质量到底咋样?
当某些专业医生在以“身边统计学”“以老爹为例”说事的时候,我们门外汉还是坚持数据说话吧。
①整体药品质量
2025年1月10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束为表示,2024年,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2014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②集采药品质量
2023年10月17日发布的数据,集采药品的年合格率达到99.8%以上,高于全国化学药平均水平。八批国家组织集采共1327个中选的国产仿制药产品中,5年来累计有2个产品被通报存在质量风险,在60个进口药产品中,则有4个产品出现了被通报存在质量风险,其中有3个还是原研药。
●●所以集采药品质量不是不可是质疑,相反,对于药品质量问题,应该鼓励检举举报;但是,质疑要有准确的信息,到底哪个厂家的、哪个批次的质量不好,临床上有五统计?是否发生过质量事故?如果基本信息都没有,就一句“你信我的好了”————
不好意思,作为被集采严重损害了利益的群体,恕我不能无凭无据就信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