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邓小平的推动下,高考恢复。570万考生期待着通过改变命运。然而,衡水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舞弊案,如同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严重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 事情的败露源于1978年初,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前往北京向邓小平汇报1977年高考情况。本应是振奋人心的成果汇报,却引出了一个惊人的问题。在衡水故城县,高考舞弊现象犹如野草般肆意生长。据调查,竟有7个县领导的子女参与徇私舞弊,70多个老师沦为作弊的帮凶,20多个干部在其中配合周旋,共同编织了一张破坏公平的大网。 在这场闹剧的中心,是故城县县委书记马连宝。马家有四个女儿,前三个女儿在高考制度尚未恢复时,就凭借马连宝的运作,通过推荐的方式进入了名牌大学。1977年,小女儿迎来高考,马连宝故技重施,利用手中的权力,从招生办到文教局,将上下几百号人打点得服服帖帖。 从考试前的座位安排,就能看出马连宝的“良苦用心”。在高考前的几个月里,他女儿的座位频繁变动,一共经历了三次大调整。而每一次变动,女儿的座位旁边都是出了名的优生。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考试作弊主要靠抄袭周边优生的答案,马连宝的这一安排,无疑是为女儿作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到了考试当天,场面更是荒诞至极。有老师公然进入考场,对马连宝的女儿进行特殊照顾。这些老师不仅在监考过程中对她的作弊行为视而不见,甚至还会在必要时为她传递答案、提供帮助。这种公然的作弊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考场纪律,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考生的情绪和发挥。许多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原本公平竞争的考场,瞬间变成了权力的游戏场。 更糟糕的是,马连宝的行为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其他领导干部看到他的女儿如此轻易地作弊成功,非但没有加以制止,反而纷纷效仿。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子女在高考中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一时间,故城县的高考考场乌烟瘴气,公平竞争的原则被践踏得粉碎。 这些领导干部的行为,严重违背了高考的初衷和公平原则。高考,本应是一场公平公正的竞争,是普通百姓子女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领导干部却为了一己私利,将高考变成了一场权力的交易,让那些真正努力学习、渴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1978年,当教育部长刘西尧向邓小平如实汇报了这一情况后,邓小平震怒。他深知高考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像马连宝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高考制度的公然挑战,更是对国家权威和公平正义的亵渎。 邓小平当即下令,务必彻查此事,严惩每一个涉案者。他强调,高考必须公平公正,否则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出路。在邓小平的指示下,教育部迅速行动,以湖北衡水故城县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彻查行动。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原来,在故城县,高考作弊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从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到学校的老师,再到监考人员,都有人参与其中。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共同为领导干部的子女作弊提供便利。 面对铁证如山,那些涉案的领导干部、老师和工作人员纷纷低下了头。最终,马连宝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并锒铛入狱,为他的贪婪和不法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他涉案的70多名老师和20多名干部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他们的行为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那些参与作弊的考生,他们的成绩被全部作废。这一结果,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作弊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必将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同时,这也向全国人民表明,高考的公平公正不容侵犯,任何企图破坏高考公平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1977年,在邓小平的推动下,高考恢复。570万考生期待着通过改变命运。然而,衡
趣逗萌宝侠
2025-01-30 19:55:31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