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让我写一篇评论,说一说我们老乡杜梅之死,这位不到30周岁的姑娘;她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家人泪满襟。” 实在令人惋惜。还能些说什么呢? 她的故事不忍细看,她的自述充满了昂扬、励志、感恩、努力还有不甘的壮志未酬。 比她大18岁的我,和她一样从邳县农村家庭出来,求学道路相仿,都是不入流的大学,不入流的硕士研究生和看起来还算光鲜的博士学历。 熟悉全国高校,对985、211耳熟能详的业内大咖,是看不上我们这些不入流的大学第一学历的,觉得敲门砖太次,第一学学历太差,而一些用人单位也更看重第一学历,觉得这个起手式,是人综合能力的直观体现。 他们普遍认为,清华的本科,胜过本科非清华的清华博士,原因很简单,清华本科是万里挑3,而清华的博士生,通过辗转可以考取,录取率远远高于万分之3。 “懂行人”对不入流高校的态度,让我们这些高考受挫,后辗转读到名校博士的人,成长的路更艰苦,因为首先要填平鄙视的坑,改变人家的态度,证明自己,这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杜梅就是如此。她本科是苏州科技学院,硕士上海大学,文科专业,考上同济大学的博士,一路殊为不易。 从她的博士成绩单,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看,不到30岁的她,已经摸到了学术的大门,在起早贪黑的追赶下,有了专业从事科研的资本。 但她的付出呢,就是她的身体代价。太可惜了,刚要走上工作岗位,刚拿到优秀博士论文,人生大道刚见到曙光,她就被病魔扼住了喉咙。 国人一向重理轻文,理工科国内外期刊杂志多,科研成果容易发表;文科生这方面很吃亏,论文不容易发表,科研努力能见度不高,杜梅能做到这一步,堪称凤毛麟角。 可惜,寒门博士被家庭托举了20几年,即将反馈家庭时,她倒下了,还留下了一堆债务。 如果岁月可重来,她还会如此打拼么?以消耗身体的代价? 她奋斗了30年,终于资格和城里人一起喝咖啡,冒着热气的咖啡刚端上来,她却不在了,一个家庭的希望破灭了,可叹这个家庭本来可以在二女儿杜梅的拉抬下,全家得到某种程度的提升。 农村家庭孩子多,为何要这么多?就是希望出来一个,能带动几个,这是最朴素的人口优势原理;但这种反作用也挺大,全家寄以厚望的孩子,倒下了,这个家庭的小船也就漏了,此后的风雨中会更加飘摇...... 春节临近,想到这个小老乡,想到她背后的家庭,真令人心酸,这个年,她们家还怎么过?[流泪][流泪][流泪]
一位朋友让我写一篇评论,说一说我们老乡杜梅之死,这位不到30周岁的姑娘;她的“出
草根闲聊生活
2025-01-27 08:19:44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