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善意的魔力》(7)…… 荐语 《善意的魔力》是一本揭示善良力量的心理学杰作,汇集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一个已被许多人遗忘的事实: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善良。本书将带你学会用善意去感知世界,用善意去塑造生活,让善良成为生活的底色。 本书深入探讨善良的七个关键维度,引领我们发现并激活内心的善良宝藏。让我们一起,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发现和实践人性中的善良,从而提升个人幸福感,发现世界的闪光之处。 你将获得: ★学会用善意塑造生活 ★重新发现人性中的美好 ★揭示善良的七个关键要素 书接上回 接下来这一章讲“切莫过于纠结动机”。不要纠结于善行的动机。为什么呢?有很多人追求善良的纯粹性,说:“你善良,但是你不纯粹,你是为了邀名,你做这件事是因为对你有好处,你捐这些东西是为了你的销量。”你会发现,如果不断纠结这个问题的话,就会永无止境,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说是纯粹无功利目的的。 比如,人们对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最常见的,这种善良叫作亲缘利他主义。你妈对你好这件事,如果非得问其中有没有功利性,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养儿防老”,那么你妈对你好这件事是不是也受到这个的影响?或者用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来看,她对你好难道是因为她要将自己的基因传下去?所以根本不需要纠结于善良的纯粹性,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有利益根本不会削弱善良的本质,因为我们本身就会从善良当中得到好处,而得到好处这件事情根本不会削弱善良的本质。连亲缘利他都不能够说是完全纯粹的。绝大部分的行为是混合动机驱动的。混合动机驱动就是互惠利他。比如,你们家隔壁搬来了一个邻居,你煮了碗饺子给他端了过去。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你就是纯粹想让别人尝尝你的饺子?绝大部分人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觉得“远亲不如近邻”,将来有机会的话邻居可以搭把手。你看,这没有任何问题,即使你是受混合动机驱动去做互惠利他的行为,这也绝对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不用有任何的担心和纠结。 当我们选择行善时,我们不需要担心善举是否出于混合动机。善举倡导者最好抛开“纯粹的善良”这个概念,更不能根据某种尺度对善举进行“分级”,而应主张任何外在善举都能视为“善良”,无论行善动机如何。因为行善动机越多,越有可能采取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根本不需要纠结行善的动机是否纯粹,该做好事的时候,你就去做。脑科学证明,无论你有没有利益上的考量和出发点,行善时你的大脑奖赏系统都会被激活。只有一种人不一样,那就是非凡利他主义者。什么叫非凡的利他主义者?像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要了,一片心只为别人。那为什么这种人跟一般人不一样呢?因为这种人头脑当中的杏仁核更大,而杏仁核更大的人更容易激动,更容易代入,更容易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 善举是非零和博弈。什么是非零和博弈?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有人做了好事,就要有人做点坏事才能平衡。非零和博弈就是我们的善举越做越多,这些善举也会促生更多的善举,整个人类的收益会更大。所以大家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放心地去行善更重要。 不过也要小心过度行善。什么是过度行善呢?作者说她小时候有一次得了一个书包,但她已经有一个很好的书包了,现在又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书包,于是她就把这个新书包送给了班上相对比较贫穷的孩子。结果那个孩子的妈妈非常生气,到他们家把书包还给他们,并且气哼哼地走掉了。当时的她不明白,为什么好心送书包却惹祸了呢?因为对方的妈妈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觉得“我们家虽然穷,但不需要你们的施舍”。的确有这样的人,所以你在做好事的时候,要更多地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行善时的哪些行为容易出错呢?“研究表明,如果帮助他人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无助感或让人觉得欠人情、有义务回报,那么受助者通常不愿接受这种帮助。”所以在帮助别人时要相对自然一点。但是,也不必在施与善行的时候有过多的顾忌。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善意的魔力》(7)…… 荐语
识赛谈生活情感
2025-01-27 07:01: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