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前排左三)与当年大寨村的铁姑娘们在一起的合影,如今她们都七十多岁了,当年她们可都是铁姑娘队的成员。 在完成高小教育后,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看中了郭凤莲的才智,邀请她回到大寨幼儿园,担任文化教育工作。那时,大寨的教育资源稀缺,能够读书的人屈指可数。 在大寨,她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坚韧的性格和坚定的责任感。 196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席卷了大寨。 在这时,郭凤莲和22名其他年轻妇女组成了“铁姑娘队”,参与了灾后的抢险救灾工作。 在她的领导下,队伍成功地完成了各种艰巨的任务。 在20岁时,她的婚姻问题引起了村领导的关注。 她与一位外地的小伙子情投意合,但考虑到她作为接班人的特殊身份,陈永贵等领导认为她应当留下来继续为大寨的集体事业奉献。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郭凤莲最终决定放弃婚姻。 村党支部为她物色了另一位合适的对象,最终她与贾富元结婚。 1973年,陈永贵因晋升而离开大寨,周恩来总理亲自视察大寨并任命郭凤莲为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 这一时期,她延续了陈永贵时代的许多优良传统,同时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 1978年,大寨创新性地将玉米地与小麦套种,成功地收获了大量小麦。 面对这次丰收,郭凤莲决定分配更多的小麦给村民,提议将每人的分粮量提升至40斤。 然而,陈永贵对这个提议并未立即赞同,后来他返回大寨并召开会议,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决定将多余的小麦全部卖给国家。 在陈永贵的支持下,大寨村继续走在改革的前沿。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 许多曾经的先进典型逐渐失去了光环,郭凤莲也因此被调离了大寨。 1980年,郭凤莲被调至其他岗位。 她从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转而被任命为公路段修路工作,甚至一度被安排在晋中果树研究所。 十年时间里,她和家人一度蜗居在县城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 尽管如此,郭凤莲依旧坚守岗位,认真工作。 她常常回顾自己在大寨的奋斗历程,也从陈永贵的来访中汲取了不少精神力量。 陈永贵是她的前任,也是她的导师,他在她最困难的时刻送来思想的滋养,让她在低谷中不至于迷失。 1991年,经过几番组织的深思熟虑,郭凤莲终于回到了她热爱的土地。 村民们在村口迎接她,气氛热烈而感人。 刚刚回到大寨时,账面上看似整洁,却没有一分钱存款,甚至还有大量的外债和未偿还的银行贷款,尤其是税务问题突出,欠下了约30万元的税款,这一切都是由于当年煤矿开采时的逃税漏税所导致。 她知道,逃税是不可取的,必须承担责任。 郭凤莲开始走访村民。 她发现,村里的基础设施匮乏,垃圾成堆,卫生条件恶劣。 此时,郭凤莲决定向全国的先进典型请教,向全国劳模学习。 起初,她试图写信,但郭凤莲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她的丈夫轻轻提醒她直接去见面、去实地参观,或许能获得更多启发。 于是,郭凤莲将家中的积蓄用于参观学习的费用,并决定带领村里的村民一起外出参观。她租用了三辆大巴,带着大寨的村民走向外面的世界。 此行的第一站是河北的获鹿县高前村,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让大寨的乡亲们震惊不已。那里的二层小洋楼与大寨的破旧村舍形成鲜明对比。 更让郭凤莲感触颇深的是,高前村的村民不仅生活富裕,还接待了大寨一行的午餐,饭费高达千元。 她回忆起1980年前的日子,那个时候,大寨一直奉行“三不要”政策:不求国家救济、不借银行贷款、不依赖外部援助。即便是在1963年大灾年,陈永贵也坚持强调集体的自力更生。 彼时,大寨依靠粮食销售积累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村民们也因节俭而生活简单而安稳。 然而,当她重新审视大寨的未来时,她发现那种过于保守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她认为,若依然固守这种传统的“节省主义”,大寨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因此,她决定改变策略,向外借款,从财政上争取资金,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新模式。 于是,郭凤莲决定带着一个助手,深入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乡镇企业。她的行程异常紧凑,近一年时间里,她几乎走遍了全国的乡镇企业。 即使在上海的旅馆里,她也住着每晚仅15元的简陋房间,靠方便面度日。郭凤莲的坚持最终成功引进了多个项目,建设了多个企业,其中包括羊毛衫厂、水泥厂、酒厂等。 这些企业的建立使得大寨逐渐转型为经济多元化的农村典范。随着大寨经济的腾飞,每年春节前后,郭凤莲带领村民举行年夜饭,五百多口人齐聚一堂。 每年的九九重阳节,郭凤莲都特别关心村里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此外,村务公开大会也成为了大寨的一项传统。 参考文献:[1]宋晖,郑慧平,覃远军.郭凤莲:我是大寨的女儿[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
原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前排左三)与当年大寨村的铁姑娘们在一起的合影,如今她们都
岳仙踪隐
2025-01-27 00:37: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