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杨开慧年轻时的照片。 当年可谓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革命伴侣! 杨昌济曾在日本、英国等地留学,学识渊博。 他回国后,成为湖南第一师范的教授,在他讲授伦理学、健身与教育等课程时,毛泽东作为一名学生,得到了杨昌济的赏识。 1917年,毛泽东在当时的湖南师范学校和杨昌济的学子们一道讨论着社会问题。 他总是高声辩论,言辞激烈。 杨开慧常常在一旁静静地倾听,心中充满了爱慕。 她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有着不凡的气质,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坚定。 杨开慧对毛泽东的崇敬与日俱增。 1918年,杨昌济举家迁往北京。 就在她以为和毛泽东的缘分已尽时,毛泽东也前往北京,为湖南的学子争取赴法勤工俭学的资助。 在杨昌济的家中,毛泽东短暂住下。 此时,杨开慧发现自己不再只是敬佩毛泽东。 她曾与父亲打赌,认为毛泽东绝不会前往法国留学,果然,在临行前,毛泽东宣布放弃留学计划,决定留在国内。 毛泽东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年轻女子或许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知己。 1920年,杨昌济不幸病逝,毛泽东作为半生半婿参加了丧事,并在事后送杨开慧回湖南。 在那段时间里,尽管杨开慧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性,但她的心中始终装着毛泽东。 尤其在毛泽东的名气日渐增加时,杨开慧也曾因某些原因感到忌妒。 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曾试图与毛泽东疏远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无法做到。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毛泽东的身边。 1921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结为夫妻。 婚后的杨开慧和毛泽东一起,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在1925年,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并创办了农民夜校。 杨开慧也始终以丈夫的好助手身份,帮助毛泽东处理日常工作,记录社会调查笔记。 在这期间,杨开慧怀孕了第三个孩子,但她依然坚持为毛泽东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决定将杨开慧送回板仓,并准备起义。 他为杨开慧写下了《贺新郎》一词。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劝杨开慧放下个人感情,专注于革命事业,但同时也透露出离别时的痛苦。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入了井冈山,此后他与妻子杨开慧的联系断绝了。 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了解到丈夫的消息。 那时,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 毛泽东虽然身处井冈山,依然派遣了一名叫吴福寿的同志前往长沙探听杨开慧的消息。 然而,吴福寿到达长沙后并未找到杨开慧,而是得到她已被敌人杀害的消息。 他将这一噩耗带回井冈山。 事实上,杨开慧在1929年,得知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敌人杀害的消息,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很快成为敌人的目标。 她的堂弟杨开明正担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于是杨开慧决定将与毛泽东联系的希望寄托于他。 她写下了那封著名的“托孤信”,在信中,她表达她最为担忧的是年幼的孩子们。 杨开慧请求杨开明,若自己牺牲,希望他能照顾好三个孩子,尤其是最小的毛岸龙。 可惜,由于当时形势极其紧张,这封信一直未能寄出,她只好将其藏匿在老宅的墙缝之中。 1930年,杨开慧在家中被捕。 敌人将她与年仅7岁的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一起囚禁。 杨开慧依旧不忘叮嘱年幼的儿子岸英,要学会照顾弟弟们,记住自己母亲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敌人多次劝诱她放弃革命立场,只要她同意与毛泽东离婚,就可获得自由。 然而,杨开慧始终坚决拒绝。 11月,杨开慧英勇就义。 毛泽东深感痛心。 此后,毛泽东捐款修建了杨开慧的墓碑。 杨开慧死后,毛泽东的儿子们被杨开智接回,送至上海由毛泽民照料。 20年后,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时常惦记着杨开慧和她的家人。 他与杨、向两家的亲戚保持着深厚的联系,在得知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和亲人们仍健在时,毛泽东曾派遣毛岸英亲自去探望。 1957年,毛泽东在读到李淑一怀念柳直荀烈士的诗后,随即作答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其中,他用“我失骄杨君失柳”来表达自己对杨开慧的思念。 1961年,他写下了《七律·答友人》,毛泽东多次提到“斑竹”,即湘妃竹,将其与杨开慧的革命精神相联系。 参考文献:[1]章罗生.“红色”题材与湖南的纪实文学创作——以余艳的“杨开慧系列”为考察重点[J].创作与评论,2016(4):90-95
毛泽东和杨开慧年轻时的照片。 当年可谓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革
雨后清新阁
2025-01-27 00:01:13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