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幻彩梦境游 2025-01-27 00:01:08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王扶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九军五师的师长。 从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至1952年,他带领部队屡屡打击敌人。 1952年,王扶之和他的部队驻守在临津江以东的阵地。 由于在战斗中的表现十分出色,王扶之很快晋升为代理师长。 政委沈铁兵立刻组织救援行动。 尽管他心里清楚,生还的希望微乎其微,依然紧急向上级汇报。 彭德怀元帅在接到报告后,迅速回电指示全力以赴。 幸运的是,山洞并未完全塌陷,里面竟然留下了一个约5立方米的空隙。 最终,王扶之和他的战友们被成功救出。 伤情未愈,王扶之坚持在前线奋战,然而伤势的加重使得他在1953年不得不被调回国内进行休养。 王扶之并未依照当时的高官待遇,选择豪华专车,而是选择了最朴实的牛车作为回家的方式。 路途崎岖不平,王扶之的腿伤让他无法继续前行,最终他只能在路边停下休息。 正当此时,一位赶牛车的老人见状,主动停下车,热情地邀请他上车。 两人开始了简单的交谈。 当老人得知王扶之是军人时,他兴奋地告诉他自己孩子也是当兵的。 然而,老人的表情迅速从兴奋转为黯然,因为他孩子已经多年未归,生死未卜。 王扶之出于礼貌,询问儿子的情况。 老人透露,自己的儿子年仅12岁便参军了,许多年未与家里联系。 听到这里,王扶之忍不住问老人儿子的名字。 当听到王扶之的名字时,王扶之瞬间泪如雨下,毫不犹豫地从牛车上跳了下来,跪倒在老人的面前。 老人惊愕不已,随即放声大哭。 两人相认的瞬间,尽管多年未见,但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依然没有被岁月抹去。 老人紧紧拉住王扶之的手。 回到家后,王扶之的姐姐看到久别重逢的弟弟,哭泣着责怪他为何将近二十年未曾回家一次。 但王扶之为何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时间里,未曾与家人联系一次 1923年,王扶之的父亲和祖父世代为地主耕作,家里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尽管如此,家境相较于当时许多贫苦的农民家庭还是算得上相对宽裕。 王扶之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因病去世,留下了他和父亲相依。 爷爷年事渐高,家中的劳动力愈加匮乏。 扶之的父亲带着他四处打工,王扶之则帮助父亲放牛。 在王扶之六岁那年,父亲决定送他去附近的私塾读书。 虽然他在私塾只待了三个月,但这段经历有了启蒙作用。 1935年,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开始在陕北一带活动,父亲向他解释,红军是来帮助百姓的。 此后,年仅十二岁的王扶之决定加入红军,然而他的父亲因担心儿子年纪太小,劝阻了他。 王扶之偷偷跑到红军的征兵点,他以自己的身高为掩护,谎称自己已满十七岁。 虽然王扶之当时只有不到十三岁,但他的身高让征兵的战士误认为他年龄较大。 进入部队后,王扶之被分配到红二十六军的少共营,这支部队的成员大多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年,王扶之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尽管如此,在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后,王扶之所在的小队被派去进行前线冲锋。 敌人并未将这些小兵放在眼里。 王扶之带着一柄梭镖,冲锋在最前线。 当他冲到敌人近前时,迅速将梭镖架在了敌军的脖子上,迫使敌人放下武器。 他不仅缴获了敌人的武器,也得到了自己参军后的第一支枪。 1937年,王扶之从少共营转入了正规部队。 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他的身影出现在平型关、张店等战役中。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王扶之并没有时间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父亲甚至无法收到他的一封信。 在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挑起了内战,王扶之再次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战斗中。 1949年,解放军发动了天津战役。 在一次猛烈的敌军反扑中,王扶之亲自带领部队冲锋,发现敌军的火力点时,他毫不犹豫地使用战防炮对其进行了精准打击。 虽然在这场战斗中,王扶之因伤无法站立,但他依旧坚守指挥岗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扶之被任命为开国少将。 王扶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王扶之才有机会回到家乡。 参考文献:[1]崔萱.王扶之: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J].党史博采(上),2023(8):35-38

0 阅读:0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