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年,曹操俘虏陈宫,处死之前戏弄他:“你一死,你的妻子怎么办呢?”陈宫想到美貌的妻子,说了一句话,曹操听后心中暗骂:贼子,我中计啦! 公元199年农历正月,冬日的寒风依然肆虐着徐州大地。经过两个月的鏖战,下邳城终于被曹操攻破,吕布的旧部纷纷投降。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不仅擒获了吕布,还抓获了他最为器重的谋士陈宫。 白门楼上的这场对话,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幕。曹操先是试探性地问候陈宫:"公台别来无恙?"随后又问起他为何要投奔吕布。 这看似平常的对话中,实则暗藏玄机。曹操此时已是一方诸侯,麾下谋士众多,但对陈宫仍有特殊情感。 追溯到建安元年,陈宫曾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在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正是陈宫冒险相救,并成为第一个追随他的人。 陈宫不仅有过救命之恩,更重要的是他在曹操最困难的时期给予信任和支持。这份知遇之情,让曹操始终难以释怀。 当年陈宫离开曹操时,曾说过一番话,指出曹操虽有雄才大略,却易于多疑。这番话像一把利剑,深深刺痛了曹操的内心。 随后的数年间,陈宫辅佐吕布,多次阻挠曹操的统一大业。即便如此,曹操对这位旧日的谋臣仍然念念不忘。 在白门楼上,曹操不断试探陈宫的态度,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从问候、询问到最后提及家人,每一句话都是精心设计。 曹操深知陈宫的才能,也清楚地记得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谋略。如果能够说服陈宫投降,无疑会为自己的事业增添一大助力。 史书记载,陈宫在下邳之战中曾献上妙计,建议吕布出城断曹操粮道。这个计策若能实施,或许战局会有不同的结果。 面对曹操的反复试探,陈宫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当曹操提到他的妻儿老小时,陈宫说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根据《三国志》记载,陈宫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宫闻王者不以人臣之爱憎废公理,明主不以骨肉之亲害仁义。"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陈宫巧妙地提醒曹操:一个真正的明君,应当以仁义治天下。这不仅是为自己的家人谋求保全,更是对曹操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建议。 陈宫深知,曹操此时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要真正统一天下,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赢得民心,如何笼络人才,才是关键所在。 在临终前的这番对话中,陈宫用"王者"和"明主"两个词,暗示曹操应当以仁德服众。这是一个精妙的谋略,既不卑不亢,又包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 陈宫提到"不以人臣之爱憎废公理",这句话指出了一个统治者应当超越个人恩怨。即使是曾经的反对者,只要有才能,也应当善待其家眷。 陈宫说这番话时,语气平静而坚定。他知道自己即将赴死,但仍然在为天下苍生着想。 从陈宫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曹操的了解。他深知曹操虽然果断残暴,但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明主。 历史证明,陈宫的这番话确实对曹操产生了影响。在此后的统治中,曹操在对待降将家眷方面,确实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 陈宫的最后一番话,对曹操的影响远超预期。根据《三国志》记载,陈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眷皆厚于初。 这个改变不仅体现在对陈宫家人的态度上,更影响了曹操此后的用人政策。从公元199年之后的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转变。 曹操开始更加注重礼贤下士,不再单纯依靠武力征伐。他在建安年间多次下达诏令,强调要善待投降将领的家眷。 这种政策转变带来了显著效果。许多原本观望态度的人才,开始主动投奔曹操。在建安七年到建安十二年间,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将数量大幅增加。 史书记载,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降将家眷的处置越发宽容。即使是与自己有过深仇大恨的对手,只要其家人无辜,都会得到相应的照顾。 这种以德服人的政策,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诸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主动投降。 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在给儿子曹丕的信中特别提到:"治世之道,以德为本。"这与陈宫临终时的建议如出一辙。 这场对话还影响了曹操对待谏言的态度。在此后的岁月里,即使是反对的声音,曹操也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 史料记载,建安年间曹操常常在朝会上说:"昔日陈公台之言,诚不我欺。"这句话反复出现,说明陈宫的谏言确实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影响到了军事行动。在进攻荆州和益州时,曹操对待投降将领的政策明显温和了许多。 曹操的这种转变,也影响了整个魏国的政治文化。魏文帝曹丕在继位后,同样推行了宽容政策。 历史证明,陈宫的最后一次建议,为曹魏政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以德服人的思想,成为魏国统治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大背景下,曹操能够逐步统一北方,这种政策转变功不可没。陈宫虽然死了,但他的政治智慧通过曹操的施政得到了延续。 这就是一个谋士最后的胜利,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明君的觉醒。陈宫的死,不仅保全了家人,更为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