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5年,王家烈出于好奇,跟着张学良上了飞机,可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老蒋精心谋划的一场阴谋! 1935年4月,蒋介石在重庆亲自督剿红军的同时,也在对贵州的军政进行一番严厉整顿。针对当时省主席王家烈的态度,蒋介石采取了威逼与利诱并用的手段。随着王家烈的坚持与不妥协,蒋的策略逐渐奏效,最终逼得王家烈不得不在4月26日向蒋介石递交了四封辞职信,请求辞去军长一职。 辞职信中,王家烈的言辞显得颇为堂皇,声称愿为“天下倡,个人外出游历”。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声明,然而背后的原因却不难察觉。蒋介石的逐步逼迫,不仅仅是通过言辞上的威胁,还包括切断了王家烈对军队的财政支持,甚至挑拨其部队内部的不和,造成了25军的动荡。面对蒋介石的种种手段,王家烈最终选择了辞职这一看似“体面”的方式。 这一辞职举动,蒋介石并未感到惊讶。他迅速安排王家烈前往贵阳面谈,提出希望其能“外出游历”。然而,蒋介石随即向王家烈下达了一个严厉的警告:不允许王家烈踏入广西。这一命令看似简单,却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政治考量。蒋介石深知,王家烈与广西的桂系力量关系密切,特别是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联系,如果王家烈与桂系再次合作,势必会对蒋介石的权力构成威胁。 实际上,早在王家烈被迫辞去贵州省主席职务时,李宗仁就曾向他发送过密信。信中提到,如果蒋介石继续逼迫王家烈辞去军长职务,李宗仁愿意每月为其提供军饷,支持其驻守在与广西接壤的黔南地区,为两军合作创造条件。信中甚至提到,如果蒋介石继续施压,双方可以联合反蒋。然而,王家烈在看到信件后,并未表现出什么激烈的反应,反而在对这封信丢在一边后,不禁自嘲:“算了,猴子上得了树,狗是上不了树的,我不想干了。” 蒋介石对王家烈与广西的关系非常敏感。王家烈在刚刚上任时曾与李宗仁、陈济棠等人签订了《三省互助条约》,这份条约不仅仅涉及贵州、广西和广东的军事合作,还蕴含着某种程度的反蒋倾向。蒋介石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王家烈若继续与广西合作,势必会对自己的政治地位产生威胁。因此,当王家烈提出辞去军长职务时,蒋介石才会在面谈时反复强调其不得进入广西。 虽然王家烈已然辞去兵权,但蒋介石并没有让他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蒋将其安排为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这一职务虽然名义上不大,但对于王家烈来说,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军权,且只能在贵阳过着相对孤寂的生活。 尽管如此,王家烈的妻子万淑芬却并未轻易放弃。她在背后暗中召集了一些支持者,策划将所掌握的军队拉向广西,试图借此恢复王家烈的政治影响力。然而,这一行动很快被蒋介石察觉,并且在行动尚未开始之前,就被蒋的情报系统完全掌握,王家烈的部队被迫缴械。 与此同时,蒋介石正在进行着更加复杂的政治博弈。张学良,在东北的军政重地已经疲于应对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面对国内的反蒋压力和即将爆发的抗日战争,张学良的态度变得愈加复杂。他对于内战已经失去了兴趣,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支持抗日。然而,蒋介石依旧不放弃对东北军的掌控,并在这一时期委任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的剿总副总司令,迫使其继续“围剿”红军。张学良最终于5月6日从武昌飞往贵阳,准备与蒋介石讨论全国抗日大计。 在贵阳机场的一幕成为了这场政治剧的转折点。此时的王家烈,已感受到自己在政治棋盘上的位置正悄然发生变化。在机场,张学良邀请王家烈体验飞行,这看似友好的邀请背后,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诱骗。 飞机起飞后,并未如预计那样在贵阳上空盘旋,而是直接朝东北方向飞去。这一改变的航线使得王家烈开始怀疑张学良的真实意图。在空中的对话中,张学良透露了蒋介石的计划:免去王家烈的军职,调他到军事参议院,并迁至武汉。 张学良的飞机最终没有返回贵阳,而是直接飞往了目的地。王家烈被迫接受了新的命运,而蒋介石则在背后操纵着局势的变动。桐梓系在王家烈离开贵阳后迅速解体,蒋介石紧接着罢免了所有桐梓系在贵州军政的要职,并且重组了王家烈曾经领导的部队,实质上是对这一势力的彻底肃清。 蒋介石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西南地区的控制。他成立了西南行营,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为行营主任,同时派遣薛岳部队驻守贵州,以确保地方政权的稳固。
935年,王家烈出于好奇,跟着张学良上了飞机,可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老蒋
老王瞎侃事
2025-01-26 14:38:32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