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特别说一下,其实欧洲的崛起,是内在发展和外部交流共同作用下促成的。一味强调其内在发展而拒绝承认外部交流,或者只承认外部交流而否认其内部发展,都是不可取的,都有二极管的嫌疑。 互联网古早时期,一直有一种论调,即认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落后的,而落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而东亚在欧亚大陆上离非洲最远,自然天然落后于西方世界;二是因为中国地理闭塞,所以对外交流困难,因此闭门造车,所以属于人类文明的偏远之地。这两个论点,都是强调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本质上是认为谁交流得少,谁不够开放,谁就落后。 但是现在随着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以上两种说法都逐渐没人提了。这是因为,根据考古学,我们发现古代东西方的交流比大家想象中的要密切得多。譬如,随着大量载着中国铁锅、瓷器等大宗贸易商品前往西方进行贸易的沉船被发现——这些沉船,从唐代、宋代,一直延续到明朝、清朝。而越来越多证明了东西方交流的碑文、钱币和其它文物被发现在非洲、欧洲、中国。所以,所谓东西方交流闭塞的言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因此到现在,争论焦点,其实不再是“东西方不存在文化交流”,而是“谁主导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但显而易见的是,现在两派都陷入到了一种极端思维。西史派拼命证明,欧洲文明是自发的,原生的,是单方面向东方输出的,不存在从东方输入可能性,甚至认为东方文明自古以来就极端落后,不存在向西方文明输出的能力。 而西史辩伪派则一味否认西方文明的发展,试图证明西方文明不存在内生发展的动力,而全凭外界,尤其是东方文明输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代表。那么真相是什么?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明末时期,由于史料的丰富,且明朝和欧洲产生直接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冲突与合作,所以只要保持公正客观心态,就能从当时东西方史料窥探到当时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彼此的影响。 事实上是,当时东西方文明是在互相输出。譬如机械,不仅西方在向东方输出机械技术,东方同样也在向西方输出机械技术——比如往复式活塞机,就是从东方输入到西方的。譬如火器,本身就是东方先向西方输出,然后西方再反向输出给东方。一味强调《几何原本》西史派,其实不知道的是,当时西方还需要从中国大量引进各种资源,包括种猪、种鸡以及各种植物种子。 而同样的,中国自己也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获取来自全世界各种资源,比如红薯、玉米和土豆。而从哲学、政治领域,则基本都是东方向西方单方面输出。这一点,不是我说的,而是欧洲各种政治家、哲学家自己推崇的。再比如造船技术,中国在学西方,西方同样也在学中国。正是因为明末清初,东西文明进入到了直接交流的阶段,人类才全面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入到了科技爆炸的时代。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人类人口增长中可以看出来。明末清初,全世界都迎来了人口爆炸。比如中国,2000年的时间,土地承载力从2000万人提升到5000万,再提升到1亿左右,到明清时期,直接翻倍到几个亿。这就是农业技术交流的结果,西方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大航海时代是全球主要文明都在获利的。但问题在于,中国输掉大航海时代,进而错过了后续工业革命。那么,大航海时代所求为何? 从历史上看,欧洲发现新大陆,获取资本的原始积累,很大一部分的钱都拿去买中国产品了。由于西方文明对中国产品需求迫切,导致大量白银涌入中国,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失去铸币权的王朝——没办法,白银太多了。甚至到了清朝,由于中国垄断了国际贸易,获得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进而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史派可以否认中国对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输出,难道还能否认中国对西方的贸易输出吗? 问题是,一个垄断了贸易输出的文明,结果你把人家说得啥也不是,甚至抹黑成文明盐碱地,技术洼地,那你不是在骂西方人连文明盐碱地和技术洼地的产品都生产不出来吗?那你西方文明算啥?技术洼地下面的破石头啊?所以,有人说徐光启导致欧洲文明的大爆发,我会说太极端了,也不正确。但是,如果你说欧洲文明只靠自己孵蛋就大爆发了,那我会说你又极端了。真正使得欧洲文明大发展的原因,是欧洲文明内在积累和外界刺激作用下,天时地利人和的率先实现了文明的科技爆炸。 至于中国,本来是引领大航海时代的,最后却掉队了,究其原因,是我们后来走向一条抑制内在发展动力,又隔绝外部交流环境的道路。这一点,相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应该都懂。中国进入清朝,疯狂镇压主体民族,大兴文字狱,对外又闭关锁国——这还不掉队,简直没天理了。但即便如此,中国在列强联合打击下,仍旧凭借着自身强大内生发展动力和文明精神内核,重新回到世界之巅,这也证明中华文明的底蕴和强大。 最后一句话,清朝吃了300年老本,西方文明历经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足足三轮技术爆炸都没能吃掉中国。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中华文明的底蕴吗?
我要特别说一下,其实欧洲的崛起,是内在发展和外部交流共同作用下促成的。一味强调其
侠女论商业
2025-01-26 12:57:08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