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怀仁堂宴请知识分子代表时,就胡适的是非曲直和功过,说

文山聊武器 2025-01-25 19:48:38

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怀仁堂宴请知识分子代表时,就胡适的是非曲直和功过,说了一段出乎众人意料,且意味深长的话:“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在五四运动后,胡适开始积极投身于“民主”与“自由”的事业。在此期间,他积极倡导“贤人政治”,认为应该通过有效的政治体制来为社会谋福利,尊重人的自由,促进个性的发展。 胡适虽然不支持社会主义理念,但为了更深入了解世界上的社会制度,他曾前往苏联进行访问,对苏联的教育制度表示认可,认为他们对内工作极为认真,特别是在教育建设方面。 然而,胡适的政治立场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政治态度变得更加鲜明。在“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感到民族危机愈发严重,他积极响应国民党政府的号召,赴美从事外交工作,竭力推动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战。 通过广泛的国际交往,他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外交支持,尤其是美国对华的援助与制裁。 进入二战后期,胡适在美国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外交活动中的关键人物之一。1945年,他随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并在此期间,董必武也曾受毛主席委托,亲自拜访胡适,试图寻求他对中共的支持。 尽管毛主席几度亲自表示诚挚的邀请,希望胡适支持共产党,胡适始终未曾改变立场,最终选择坚定地支持国民党。 这一时期,胡适的立场变得愈加清晰。他在与董必武的会谈中再次强调,主张中共应解散军队,模仿美国政治模式,以和平的方式走向民主。胡适始终坚信只有国民党才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建国,他的政治理念与共产党的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分歧。 1945年9月,胡适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是他与国民党关系进一步加深的象征。1946年,胡适回到上海,并积极参与“国民大会”,支持蒋介石政府拟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公开为蒋介石政权提供支持,并且大肆宣传国民党所谓的“民主与自由”。 随着国内内战的爆发,胡适的立场更加明确,他站到了国民党一方,继续对中共进行批评,称蒋介石政府代表了民主与自由,而共产党则是一种威胁。1948年底,胡适亲自被蒋介石派遣的飞机从被共产党包围的北平城接走,正式与中共断绝关系。 在解放前夕,胡适离开了北平,辗转前往美国。尽管身处海外,他依然不改自己对中国未来的看法,持续发表支持蒋介石及其政权的言论,极力批评新中国的建立。 对胡适的这种立场,毛主席与中共方面并未沉默,而是采取了批判行动。毛主席在1949年和1950年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针对胡适的批评文章,直指胡适等知识分子的民主主义倾向。 为了彻底清除胡适的学术影响,中国的学术界开展了针对胡适思想的广泛批判。最初,北大的两个学院开始就胡适的思想进行讨论,逐渐这一讨论范围扩大到全国,涉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等多个学术团体。 经过21次深入的讨论,最终,胡适的思想被全面批判。此时,国家对胡适的批判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成为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政治运动,旨在肃清胡适对新中国学术界的影响,确保无产阶级的学术体系能够建立起来。 尽管如此,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在批判胡适的同时,并未完全放弃争取他。1956年,毛主席在一次接待全国政协知识分子代表的宴会上提到胡适,认为胡适尽管固执,但在新文化运动中有过突出贡献,不能完全抹煞他的历史功劳。毛主席还指出,未来可能会为胡适恢复名誉。 同年,外交部顾问周鲠生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尝试通过外交渠道劝说胡适回到中国,然而胡适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坚信自己的思想无法与共产主义兼容,对来自共产党的任何劝说都表示不屑一顾,最终错失了回归大陆的机会。 1957年春,胡适因病接受了手术治疗,他在遗嘱中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设想,期望在“光复”中国后,能够将自己在北平的102箱书籍捐献给北大。然而,这一愿景显然未能实现。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5岁。 参考资料:杨小曼著. 《胡适全传》 2013

0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