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北平城里的“梦缘轩”烟花之地,37岁的张伯驹偶遇了一位名叫潘素的姑娘。这姑娘嗓子跟百灵鸟似的,长得也水灵,眉眼里还带着那么点儿小哀愁。俩人一聊,张伯驹发现这姑娘不光长得漂亮,还特别有才气,心里头就琢磨着得把她从火坑里捞出来。
张伯驹想赎身,可老鸨白眼一翻,嘴角一撇:“想带她走?做梦去吧!人家国民党的臧卓中将早盯上她了。”潘素一听这话,眼泪哗哗地流。张伯驹一看,面不改色心不跳,拍了拍潘素的肩膀,让她别哭,说有他在,那中将算个啥玩意儿。
第二天,张伯驹就去找臧卓了,亮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给臧卓来了个下马威。他直接跟臧卓明说:“你要是能放手潘素,我保证,以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臧卓一看张伯驹这架势,心里就开始打鼓了,琢磨来琢磨去,干脆做了个顺水人情。
就这样,张伯驹拉着臧卓就往“梦缘轩”奔,银票一挥,潘素就这么轻轻松松被领走了。踏出青楼大门那一刻,潘素感激涕零,缠着张伯驹说:“张公子,你这恩情,我永生难忘!天涯海角,我都跟着你!”
后来,张伯驹和潘素在北平找了个清幽地儿,过上了舒坦的小日子。两人不仅在艺术文化圈混得风生水起,还不忘搞点抗日救亡的事儿。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继续为新中国文化艺术添砖加瓦,书写了一段传奇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