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那会儿,新四军里有个科长找到刘奎,跟他说:“兄弟,部队得撤了,上级安排你留下来打游击。”刘奎一听,愣住了:“就我一个?”科长摇摇头:“还有两个受了重伤的同志呢!”刘奎站在山洞里的临时办公室,听着科长说:他得和另外两个在皖南事变中受了重伤的战士黄诚、李建春留在皖南,他们三个人得自己在敌占区打游击。科长简单交代了下,就给了刘奎两支枪、七块银元和一点子弹。 那时候,濂坑那边的情况可糟了。国民党军队到处抓新四军,连老百姓都不放过。没办法,他们三个人只能分开,藏在濂坑的村民家里。村里有个叫徐天放的农民医生,被国民党硬逼着当保长。不过徐天放可没真心帮他们,他暗地里一直救新四军伤员呢。他不仅给黄诚和李建春治伤,还经常给他们送吃的和情报。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地下党员和新四军战士慢慢联系上了。有了徐天放的帮忙,刘奎悄悄拉起了一支八个人的小队伍。他们行事特别小心,白天就跟当地农民一起砍柴、搬炭,跟村里人没啥两样;到了晚上,就跑到树林子里头集合,练打枪、研究敌人情况,还琢磨怎么打游击战。 慢慢地,这支小队伍在当地站稳了,他们跟老百姓走得近,建了个靠谱的情报网,给以后的发展铺好了路。从最初的三个人,增加到八个人,虽然人数不算多,但每个人心里都憋着股劲儿,一定要赢。他们就像是一点点火星子,在皖南的土地上,悄悄地烧了起来。过了一阵子,刘奎带着的游击队人数涨到了十多个。他们跟地方党的头儿胡明接上头后,就琢磨着打第一仗。商量来商量去,他们盯上了旌德县的庙首乡公所,打算从那儿下手。战斗快得很,十分钟都不到,他们就占了乡公所,缴了二十多杆枪,还把乡公所存的东西都分给了乡亲们。 往后几年,游击队越闹越大,打了不少仗,也吃了不少亏。特别是1943年,队里的王昆山反了水,领着敌人把游击队给围了。紧急关头,刘奎为了保护大伙儿,跳下悬崖逃了出去。好在雪厚树多,缓冲了一下。刘奎走了三天三夜,才跟战友们又聚到一块儿。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的好消息飘到了皖南的大山里。这事儿让游击队兄弟们更有干劲了。往前数几年,游击队一直稳稳当当地发展,打了一仗又一仗,不光打架更厉害了,连队伍管理也上了一个台阶。到了1946年,游击队人数都涨到八百多了,成了个有头有脸、规矩严明的队伍。 每个游击队的窝点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靠着长江,方便打水仗;有的在深山老林里,藏着掖着、守得稳稳的。在这片地界上,游击队一直记着要真心实意地帮老百姓,给他们种地、打土匪、建学校。这么一来,老百姓们都特别信任和支持他们。 最后,到了1949年,解放战争快打完了,陈赓的部队准备过江打仗,这时候,沿江的游击队可是帮了大忙了。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日子多苦,只要心里有信念,就能在黑夜里头找到亮光。刘奎和他的兄弟们,流血流汗,写下了永远忘不了的故事,他们就像那时候最亮的星星一样。
抗战那会儿,新四军里有个科长找到刘奎,跟他说:“兄弟,部队得撤了,上级安排你留下
清风扶柳
2025-01-25 04:05:38
0
阅读: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