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回了8个字。众人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1950年的12月对"联合国军"来说是一场噩梦。经过志愿军连续四次大规模战役的打击,美军不得不开始了大规模的溃退。 美第8集团军总司令沃克中将正忙于组织部队撤退,面对志愿军的凌厉攻势,他们不得不放弃大批武器装备。在撤退过程中,美军丢弃了3000多辆汽车、1000余门火炮以及200多辆坦克。 12月的朝鲜寒风刺骨,道路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层。就在沃克准备给儿子写一份嘉奖报告时,他乘坐的指挥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韩军卡车发生了正面碰撞。 车辆在冰面上打滑,随即翻下了公路。等士兵们将沃克从变形的车厢中抬出时,这位指挥官已经停止了呼吸。 沃克中将的意外去世,让本就混乱的战场雪上加霜。为了稳定军心,美国陆军立即任命了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接替第8集团军指挥官一职。 李奇微虽然是临危受命,但他的履历却格外出众。作为美军新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过数十次重要战役,战功赫赫。 更为关键的是,李奇微曾在中国担任过美第15步兵团的要职。这段经历让他对中国军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也让他在制定针对志愿军的战术时比其他美军将领更加谨慎。 初到朝鲜战场,李奇微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撤换了步兵二师师长、七师师长、二十四师师长等一批指挥无力的高级军官。 接下来,这位新任指挥官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志愿军的作战特点。通过仔细分析前期战役的细节,李奇微发现了一个重要规律:志愿军的每次战役都不会超过8天。 这个发现让李奇微深受启发。他推断,8天很可能是志愿军后勤补给能够维持的极限。美军的空中打击确实对志愿军的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破坏。 1951年4月22日,李奇微开始实施他精心准备的新战术。与以往的强硬进攻不同,这一次"联合国军"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法。 面对志愿军的攻势,"联合国军"开始按照预定计划缓慢后撤。这种撤退看似慌乱,实则暗藏玄机。 即便是一些重要的战略要地,"联合国军"也毫不犹豫地放弃。这种反常的战术引起了志愿军指挥部的注意。 然而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部分志愿军指挥官还是低估了李奇微的用心。他们认为"联合国军"已经被打怕了,正在进行一次真正的战略撤退。 当志愿军第九兵团推进到预定位置时,李奇微立即下达了总攻令。早已部署好的美军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立即发起猛烈攻击。 美军采用了和志愿军类似的穿插战术,只不过这次他们是依靠机械化装备来实现快速机动。大量装甲车和军用卡车载着美军士兵在志愿军各部之间来回穿梭。 这种战术效果立竿见影,第九兵团的各个部分很快就失去了相互联系。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像一把把尖刀,将志愿军切割成数个孤立的战斗群。 李奇微投入了15万兵力,构建起了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包围圈。这些部队不断收缩包围圈,给被困的志愿军施加巨大压力。 被包围的志愿军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大约10万将士被分割包围,补给线已经被切断,弹药和食品都面临着严重短缺。 美军的空中力量不断轰炸志愿军的突围路线,任何突围的尝试都要面对极其严重的伤亡。这场仗打到这个地步,情况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包围圈内的志愿军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利用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与敌人展开激烈对抗。但是没有外援,仅凭这些英勇的将士们很难打破重围。 在这种危急时刻,彭德怀将军意识到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第九兵团的安危不仅关系到十万将士的生命,更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走向。 面对第九兵团被围的危急局面,彭德怀立即向毛主席发出求援电报。形势刻不容缓,十万将士的生命安危系于一线。 毛主席收到战报后,立即投入到这场生死攸关的战略决策中。整整三个小时里,他不断思考各种可能的突围方案。 最终,毛主席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救援,以攻代守"。这八个字的指示,让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到不解。 相反,应该把被围的部队看作是一支已经打入敌后的力量。通过内外配合,不但可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还能够重创敌军。 彭德怀立即领会了这一战略意图,开始重新部署作战计划。他迅速与被包围的第九兵团取得联系,制定了周密的协同作战方案。 外围的志愿军部队开始对美军包围圈发起猛烈进攻,吸引了大量敌军注意力。与此同时,第九兵团的将士们也没有坐以待毙。 在敌人内部,第九兵团的各个战斗群开始了积极的反包围行动。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不断寻找敌人防线的薄弱环节。 这种内外夹击的战术效果显著,美军的包围圈开始出现裂痕。第九兵团抓住战机,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突围过程中,志愿军将士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不但成功突出重围,还给予了敌人沉重打击,歼敌数万人。
致敬刘华清将军。刘华清将军,您的谦逊和执着令人感动。1980年,您在访...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