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五年,西南地区的晏州,有一个叫卜漏的彝族酋长发动起义,反抗宋朝的统治,宋徽宗大怒,派大臣赵遹率宋军平叛。
宋军来到晏州,赵遹派人出去查勘地形,探子回报说卜漏驻扎的地方是在一处险要的悬崖之上,根本无法攀登上去,如果上不了山,就没法对叛军发起攻击。
赵遹又亲自跑到卜漏驻军的山麓验证,发现果如探子所言,这仗实在是不好打。、
大家正在头疼无计可施时,赵遹发现山麓间有猿猴上山下坡来去自如,于是,他灵光一现,想出妙招。
赵遹下令捕捉了数十只猿猴,等到夜间,先派几位勇士从悬崖背后爬上去,然后从上系下几十个用粗麻绳做的软梯。
在悬崖底下等待的士兵每人手牵一只猿猴,从软梯上攀登上去,只见每只猿猴的背上都绑着一个灌上油和蜡的火炬。
等到猿猴全数攀上崖顶后,先上去的那几位士兵按照预定方案逐个点燃了猿猴背上的火炬,然后把数十只猿猴朝卜漏的寨棚放了出去。带火的猿猴到处乱窜,很快把卜漏茅草和竹子搭建的营寨点燃了,史载:“火辄发,贼号呼奔扑,猱益惊,火益炽。”
然后,趁着叛军的军寨大乱,赵遹挥军“蹑云梯攻其前”,一举攻上悬崖,于是“贼扰乱,不复能抗,赴火堕崖死者不可计,俘斩数千人。”
最后,失去根据地的叛军首领卜漏虽然在这一仗中突围出去,但终究被宋军俘虏,叛乱彻底平息。
赵遹平晏州彝族叛乱,迫使周边诸彝投降,为北宋“拓地环二千里”,可惜的是,这样的战绩在十多年后的“靖康之变”的耻辱局面下,变得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