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位皇帝开始,给皇帝上的尊号和谥号的意义变了?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5-01-24 14:24:16

我国历史上,在隋朝及之前,皇帝的尊号就是“皇帝”,古人认为这已经充分表达出世俗最高贵尊宠的内容。

但是,到唐朝的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群臣为了彰显李治跟历代皇帝的区别,给他上尊号为“天皇”(皇后武则天为“天后”),意味着比一般皇帝的专门称谓更高一阶,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而且,根据皇帝执政时间的长短和治理功绩,群臣可以多次上尊号,每次的尊号相比之前的尊号,都要增加字数,使用更加能代表皇帝的美德和功绩的词汇。

比如,李治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群臣曾六次给他上尊号,初称“开元神武皇帝”,后加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尊号是由谥号演变而来的,但谥号的那种褒贬意义已经丧失,因为群臣给活着且掌权的皇帝上尊号,谁敢用贬义字或词,只能是尽量吹捧就完事,以此迎合皇帝的虚骄心理,而臣子借以邀功固宠保位。

尊号的出现和发展,也促使谥号制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尊号和谥号并存,使谥号渐失褒贬之意,多为谀夸之词,其字数也随之增加。

在拟订尊号和谥号时,臣子们总是精心挑选各种最高级的颂词,通常的办法是采用天、道、文、武,其次是德、圣、仁、智、孝,如此等等,既捧出天神地祇,又突出人间政治和世俗伦理的各种美德典范。

唐朝皇帝的谥号通常在八个字左右,到了宋朝则发展到十几个字。

同尊号一样,谥号已根本不能反映出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个人特点,而变成一些空洞溢美的套话,甚至连欺骗作用也是极有限的。

比如,因“靖康之变”而使得北宋灭亡的宋徽宗赵佶的谥号,就被定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无一贬义字和词,全是褒扬,这种凭空杜撰而完全悖离事实的谥号,与其谓为称颂,不如说是讽刺。

0 阅读:0
孤寡老人讲历史

孤寡老人讲历史

漫谈历史兴亡、闲聊文化兴衰,带你一起步入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