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作家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生下一个女儿,他却怒骂:真是晦气! 民国三年的春天,在苏州读书的张恨水收到了一封家信。信中母亲告诉他,已经为他相中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徐家的千金,生得花容月貌,知书达理。 彼时的张恨水正在苏州求学,接触到了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对于婚姻自由有着自己的向往。可是在那个年代,母命难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张恨水也只能顺从母亲的安排。 张母之所以会相中这门亲事,还要从一场戏曲说起。那年冬天,一位媒婆请张母去看戏,趁着休息时间,媒婆指给张母看一个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生得小巧玲珑,举止端庄,张母一眼就相中了。媒婆告诉张母,这是徐家的千金,家世清白,又读过中学,是难得的好人家。 张母越看越喜欢,当场就和媒婆要了女方的生辰八字。找人算了一卦,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然而在张母不知道的是,徐家早已谋划好了一切。他们精心安排让二女儿徐文秀在戏院露面,实际上却打算让大女儿徐文淑代替妹妹出嫁。 就这样,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张恨水回到家乡完婚。当他揭开新娘的盖头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如坠冰窟。 新娘不仅样貌平平,身材臃肿,还有一双缠足的小脚。 揭开盖头的瞬间,张恨水转身就跑了出去。家里人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回来,这时候张母也看清了新娘的真面目。 经过一番追问,才知道这是徐家大女儿徐文淑。那天在戏院看到的是她的妹妹徐文秀。 这种新娘调包的事情,在当时并不少见。可是一旦拜过天地,就是入了婆家的门,再想退婚已经没有可能。 张母只能劝说儿子接受现实。婚后的第一个晚上,张恨水和徐文淑相对而坐,整夜无言。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美好,张恨水始终无法接受这门亲事。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日读书写作,仿佛这样就能逃避现实。 徐文淑进门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张家上。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婆婆准备早饭,照顾小叔子小姑子。 张母渐渐被这个勤快能干的儿媳妇打动了。可是她最担心的还是儿子和儿媳的关系,毕竟成亲这么久了,肚子还没有一点动静。
1919年,张恨水离开家乡北上京城。他给家里的理由是要到北京发展事业,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在逃避这段不愿面对的婚姻。 在北京,张恨水的文学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他的小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张恨水遇到了胡秋霞。这个来自四川的姑娘因为生活所迫流落街头,被张恨水收留。 胡秋霞长得标致,性格温柔,很快就得到了张恨水的喜欢。没过多久,张恨水就把胡秋霞娶进了门。胡秋霞很快就为张恨水生下了一个女儿。 为了照顾张家的面子,张母写信给儿子,要他回家看看。张恨水回到老家,对徐文淑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 在北京,张恨水的事业越来越好,他的小说广受欢迎,收入也越来越高。1926年,在母亲的一再要求下,他终于同意把全家接到北京。 徐文淑来到北京后,面对胡秋霞表现得大方得体。她把胡秋霞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 这种表面的和谐一直持续着,张恨水依然常年不回家,把自己埋在写作中。对于徐文淑,他始终保持着礼貌而疏离的态度。 张母看着儿子事业有成,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大儿媳的处境。她多次找张恨水谈话,希望他能和徐文淑生个孩子。 在母亲的催促下,张恨水开始时不时到徐文淑房里过夜。不久后,徐文淑果然怀孕了,这是她嫁到张家十多年来第一次怀孕。 全家人都盼着这个孩子的到来,徐文淑也格外小心地养胎。可是上天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 张母又让张恨水和徐文淑同房。又过了一年,徐文淑再次怀孕,这次生下了一个男孩。 然而命运再次和这个女人开了个玩笑,这个孩子也没能活过满月。连续失去两个孩子,徐文淑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就在这期间,胡秋霞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张晓水。这个孩子很健康,很快就成为了张家的开心果。徐文淑给孩子们做衣服,教他们读书写字。 1931年,张恨水遇到了年轻的女学生周南,两人一见钟情。当张恨水提出要娶周南时,全家人都反对。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徐文淑主动站出来支持这门婚事。她甚至帮着张恨水说服了胡秋霞。 周南进门后,徐文淑一如既往地维持着家里的秩序。她把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小妾,也当成了自己的妹妹。 1937年抗战爆发,张恨水前往重庆办抗战刊物。在此之前,他把全家老小都送回了安徽老家。 徐文淑再次成为了张家的主心骨,她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照顾着张家所有的子女。这些年来,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角色。 张家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大妈",虽然没有一个是她亲生的。但是这些孩子都把她当成了真正的母亲。 1958年,徐文淑在去邮局的路上突发中风,很快就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