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曾关押过八位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最终,七人获得特赦,唯有邓子超被执行枪决。
邓子超(1899—1951),江西石城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曾因“四一二”清党叛变革命,后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参与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抗日战争期间,他因孤守庐山而闻名,但此后逐渐沦为国民党地方武装的顽固分子。新中国成立后,邓子超被关押在功德林。由于他顽固不化,企图越狱并袭击看守,最终在1951年被处决。
与邓子超不同,其他七位黄埔一期生在功德林表现良好,积极接受改造。其中,李仙洲、范汉杰、黄维、宋希濂和杜聿明等均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在改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这些战犯因改造表现良好被特赦,重新获得自由。
邓子超的结局与其他七人的不同,反映了个人选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他的顽固和对抗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而其他人的积极改造则让他们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