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创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执政时期的崇德二年,于乾隆五十七年撤销,共存在155年。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出现,是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合议制的影响,但它在存在的150余年中,其地位和作用却一直有着重大的演变。
议政制的雏形,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汗国时就出现了,当时,随着后金的发展和军政力量的扩张,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或称议政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并负责初步的处理工作,以供贝勒和汗王参考。
当时,议政大臣的地位远在八旗主之下,让议政大臣参加议政并处理一些事务,仅是作为一种襄助的力量。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任汗位,他有意识地抑制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们的地位。当时有资格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虽然还仅限于满洲贵族,但其爵秩资格已经降低为可以委派贝子级的贵族充任。
皇太子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吸收较低级的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和硕贝勒的势力,并便于控制。
崇德二年,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后金的最高辅政机关。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并统一天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顺治年间,非满族的范文程、安达礼、宁完我等也先后受命为议政大臣。这样以皇帝亲信关系,并着眼于国事政治需要,逐步代替狭隘的氏族血缘关系,有力地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并提高了它的效能,对稳定清初政局,奠定清朝的统治,显然是有益的。
当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活动及其发展,是离不开各有关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康熙初年,发生过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辅政大臣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压抑皇权的事,随后,又爆发了以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为首的三藩叛乱,为此,康熙皇帝曾一度恢复主要由满洲亲王主持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它掌握核心机密。
康熙当时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应变做法,而且,过分地将大权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必须防范到它对皇权的威胁。
康熙十六年,康熙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文人进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
到这个时候,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径由南书房传渝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权。
到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又设立了军机处,创建了朱批密折制度,一切都由皇帝“乾纲独断”,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名存实亡,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者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
再至乾隆朝,失去了作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彻底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