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1年的广州,一场轰动全城的审判正在进行。被告席上坐着一位面容沧桑的老者,他就是前国民党少将莫雄。群众们愤怒地指责他是"国民党特务",要求严惩不贷。然而,就在法院即将宣判的紧要关头,一纸来自叶剑英元帅的电报,却改变了这位老者的命运。更令人震惊的是,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这个人!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为何能得到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如此重视?而在十七年前那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他又是如何用一封密信,拯救了8.6万红军将士的生命?
一、孙中山门徒的抉择
1894年,广东新会,年仅16岁的莫雄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参加了当地的革命集会。会上,孙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打动了这个少年。这次经历让莫雄萌生了投身革命的想法,此后他开始积极参与同盟会的活动。
1905年,莫雄追随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在东京,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还结识了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先驱。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莫雄立即回国参加革命,并在广东民军中担任了一个营长的职务。
辛亥革命成功后,莫雄被派往粤军陆军讲武堂任教。在这期间,他培养了一批忠于三民主义的军事人才。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莫雄被任命为参谋处长,协助孙中山筹划北伐。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莫雄坚持反对蒋介石的"清党"政策。他认为这违背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此,他多次在军中发表演讲,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这种行为很快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1926年初,蒋介石以"军队整编"为名,解除了莫雄的军职。随后,莫雄被调任到一个毫无实权的闲职。被剥夺军权的莫雄并未就此屈服,他开始秘密联系其他反对蒋介石的军政要员。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莫雄目睹了大量进步人士被捕入狱。这段时期,他开始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在上海避居期间,他通过进步书店购买了大量左翼书籍,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等著作。
1928年,宋子文出于拉拢元老的考虑,邀请莫雄出任财政部某司司长。莫雄表面上接受了这个职位,实则开始寻找机会与地下党组织建立联系。这一年年底,他通过昔日的部下认识了党的地下工作者,并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经过组织的考察,党组织决定接纳莫雄为特殊党员。考虑到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特殊影响力,组织建议他继续留在原位置开展工作。从此,这位昔日的同盟会元老开始了他的地下工作生涯。
二、暗度陈仓的特工生涯
1929年初,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了。由于国民党军中人才凋零,加上莫雄在军界的声望仍在,蒋介石的心腹陈诚向蒋推荐莫雄重返军队。经过再三考虑,蒋介石同意让莫雄出任第四军副军长。
莫雄重返军队后,立即开展了一项周密的计划。他先是推荐自己的老部下项与年担任参谋处长。项与年早在1927年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下工作者。通过项与年,莫雄与党组织建立起了稳定的联络渠道。
1930年春,莫雄开始在军中培养自己的亲信。他以军队整编为由,将一批进步青年军官调入第四军。这些军官中,有些是地下党员,有些则是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为了掩人耳目,莫雄还特意安排了一些国民党元老的子弟进入军队。
在对外行动上,莫雄采取了一个巧妙的策略。每次接到"剿共"任务,他都会按照与红军事先商定的计划行事。他的部队总是在红军主力转移后才到达指定地点,或者在遭遇战中采取佯攻之势,既避免了真正的交火,又在表面上取得了战果。
这种表面上的"战功"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1年底,蒋介石破格提拔莫雄为少将军衔,并将其部队扩编为一个军。军队扩编给了莫雄更大的施展空间,他趁机将更多的进步军官安插到各个关键岗位。
1932年,莫雄在军中建立起了一个秘密的情报网。他利用军需处的职务之便,将一批地下党员安排进了军需系统。这些同志不仅负责传递情报,还在适当时机为红军输送物资。为了确保安全,莫雄制定了严密的联络制度,采用多重暗号和接头方式。
1933年初,莫雄的部队在江西"剿匪"期间,一次偶然的遭遇战中与红军发生交火。为了避免引起怀疑,莫雄不得不命令部队进行反击。但他事先通过地下党员通知了红军,使其及时撤离,既避免了伤亡,又在战报上记录了一场"胜利"。
这次"战绩"进一步增加了蒋介石对莫雄的信任。蒋介石开始邀请莫雄参加高层军事会议,这为他后来获取"铁桶计划"的情报创造了条件。同时,莫雄也在军中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关系网,为党组织输送了大量军事情报。
那时的国民党军队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莫雄为核心的秘密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包括军需、情报等部门,还渗透到了作战指挥系统。每当有重要军事行动时,这个网络都能及时将情报传递给党组织。
三、庐山密会与生死抉择
1934年7月的一天,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了一场最高军事会议。与会者只有十几人,都是国民党军方的核心人物。莫雄作为"剿匪"有功将领,也在与会之列。会议上,蒋介石公布了一个代号为"铁桶计划"的军事部署。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在赣南、闽西布下多重包围圈,调动二十余个师的兵力,分三道防线对中央苏区实施"铁桶"式合围。计划详细规定了每支部队的具体位置、进攻时间和战术要求,甚至连补给线路都做了周密安排。
更为关键的是,蒋介石还在会上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根据他掌握的信息,红军主力即将突围,很可能往湘西方向转移。为此,他已经调集了大量精锐部队在湘西一带设防,准备来个"关门打狗"。
会议结束后,莫雄立即派出贴身副官项与年,以查看前线阵地为名,秘密前往苏区边界。项与年在茫茫群山中辗转三天,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找到了地下党联络点。他将记录在一张丝绸上的"铁桶计划"细节交给了联络员。
但仅仅传递情报还不够。莫雄深知时间紧迫,必须为红军主力突围创造机会。他以"部队整训"为由,将自己的部队调往赣南的一处关键防区。这个位置正好是"铁桶计划"中第二道包围圈的薄弱环节。
8月初,莫雄又一次被蒋介石召至庐山。这次会议更加机密,参加的只有六个人。蒋介石宣布要对"铁桶计划"进行调整,准备在湘南增设一道封锁线。这个新情报让莫雄意识到情况比预想的更加危急。
莫雄当即决定采取行动。他以检查防区为名,连夜赶往前线指挥部。在一个雨夜里,他秘密会见了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下党员。通过这些同志,莫雄将最新的军事部署变动情况传递给了红军指挥部。
与此同时,莫雄还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他命令部队在预定地点布防时,故意在几处要隘留下空档。这些空档虽然不易被外人发现,但对熟悉地形的红军来说,却是绝佳的突围通道。
9月底,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当红军主力接近莫雄部队防区时,他立即下令部队后撤"修整"。这个看似普通的军事调动,为红军主力突围打开了一个缺口。红军抓住这个机会,连夜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这次行动的成功让莫雄付出了巨大代价。蒋介石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莫雄与红军有勾结,但还是对他产生了怀疑。不久后,莫雄被调离了前线指挥位置,改任后勤部门的闲职。
四、十七年后的审判
1951年8月15日,广州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内座无虚席。被告席上,73岁的莫雄面容枯槁,身着一件灰色布衣。公诉人宣读了对他的指控:担任国民党军队要职,参与"围剿"红军,犯有反革命罪行。
旁听席上群情激愤。许多群众高举标语牌,要求严惩这位前国民党将领。法庭上,检察官出示了大量证据,包括莫雄在国民党军中的任职文件、参与"剿匪"的军事命令,以及他在1934年参加庐山军事会议的记录。
就在审判即将进入最后阶段时,一个意外发生了。法院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加急电报,署名是叶剑英元帅。电报中提到:"莫雄同志在长征前夕为我党做出重大贡献,建议暂缓审判,待查明具体情况后再行处理。"
这封电报引起了轩然大波。审判被迫中止,案件移交到上级机关重新调查。调查组翻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多方走访知情人。很快,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被揭开。
1951年10月,中央派人专程去延安找到了当年参与长征的老同志。这些同志回忆说,1934年秘密获得"铁桶计划"的情报,对红军突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这份情报,正是来自代号"北极星"的地下党员。这个代号的主人,就是莫雄。
更多的证据随之浮出水面。调查人员在广州找到了当年与莫雄共事的地下党员项与年。项与年提供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记录着1930年到1934年期间莫雄为党组织传递的重要军事情报。这些情报不仅包括"铁桶计划",还有许多关于国民党军事部署的细节。
1951年11月,毛主席在看到调查报告后,立即作出批示:"此人功大于过,应予以妥善安置。"随后,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莫雄案。会议认定,莫雄在关键时刻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行为挽救了数万革命同志的生命。
1951年12月,广州市法院对莫雄案作出最终裁决。考虑到他在关键历史时期为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法院宣布对莫雄从轻处理,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缓刑执行。
判决后,组织上考虑到莫雄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安排他在广州疗养。广东省政府还专门派人照顾这位老同志的起居生活。在此期间,许多老同志纷纷前来看望,感谢他当年的义举。
1952年春节前夕,叶剑英元帅专程到广州看望莫雄。两位老同志相见,叙说往事,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叶剑英特地带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革命功勋,永志不忘。"
五、晚年岁月与历史定论
1952年后,莫雄在广州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清晨,他都会在中山纪念堂附近的小公园散步,偶尔与其他老同志下棋聊天。他住在一栋旧式洋房里,房子虽不豪华,但收拾得整洁雅致。
1953年春,中央军委决定编写红军长征史料。编写组特地到广州,请莫雄回忆当年传递"铁桶计划"的细节。莫雄向史料编写组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包括一些从未公开的情报传递路线图和联络暗号。这些材料为研究长征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4年,广东省档案馆开始整理民国时期的军事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份特殊文件。这是一张1934年的军需物资调拨单,上面记录着莫雄以"军需紧缺"为由,将大批军用物资调往赣南前线。这批物资后来辗转到了红军手中,为长征初期的补给提供了重要保障。
1955年秋,中央组织部派人到广州,系统整理莫雄的革命事迹。通过走访当年的地下党员,调查组还原出了一个完整的地下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在军队内部传递情报,还为红军输送了大量物资和人员。莫雄作为这个网络的核心,直接领导了近百名地下党员。
1956年,莫雄应邀参加了建军节庆祝活动。会上,他见到了多位老战友,其中包括当年在"铁桶计划"中与他秘密联系的同志。一些老同志提议将莫雄的事迹写入党史教材,作为统战工作的典型案例。
1957年初,莫雄病倒了。组织上立即派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疗,但年事已高的他始终未能康复。临终前,他将一个布包交给了照顾他的工作人员。打开后发现是一叠发黄的文件,记录着他在国民党军中工作期间的重要情报活动。
1957年3月15日,莫雄在广州逝世。中央和广东省领导出席了追悼会。追悼会上宣读了中央的褒扬决定,肯定了他为革命事业作出的特殊贡献。
1958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设立了专门展区,展出莫雄使用过的联络工具和相关历史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伪装成《资治通鉴》的密写本,里面记录着大量军事情报。这本密写本后来成为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60年,中央军事科学院完成了对莫雄案例的研究。研究报告指出,莫雄的地下工作堪称统战工作的典范。他既未暴露革命身份,又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党的地下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1962年,莫雄的事迹被收入《中国革命史》教材。他的经历成为革命统战工作的经典案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