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那套政治规矩,比封建王爷掌权可早多了。以前啊,各族就像邻居一样凑一块过日子,秦还没一统江湖那会儿,简直就是“小国家开会”的现场。想让大伙儿都消停,还得有个大家都认的“游戏规则”。
《禹贡》这书挺逗,把地界儿分成“九州”,还整了个“交保护费”的制度。接着来了个“五服”理论,说白了就是按远近亲疏给政治排排队。到了周朝,周公大佬出手,一套礼法制度玩得溜,社会风气立马就正了,连周边的“小兄弟们”都跟着学。
可好景不长,王室一落魄,规矩就乱了套,那些“小兄弟们”也不老实了,华夷之间的“拌嘴”就成了家常便饭。在西周那长达四百多年的高光时刻,周礼就像是个超级管家,把社会秩序管得井井有条,连四夷的小伙伴们都乖乖听话,服从统治。
可王室落魄后,礼乐规矩乱套,诸侯国不守规矩,四夷更是嚣张。特别是犬戎,居然闯进来杀了幽王,抢了宝贝,把周室搞得差点儿没缓过来。
这时候,孔子这些儒家大佬们看不下去了,觉得礼乐文明才是维护国家和谐的法宝。于是,“华夷之辨”就成了儒家用来整理秩序的新招儿,强调“咱们国家的人最牛,然后是华夏各族,再外面才是夷狄”。孔子相当看好管仲的“尊王攘夷”点子,说白了就是想把周礼找回来,给华夷之间排个队,谁站哪儿都得有个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