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小良太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上课时肚子疼,他默默忍着没告诉老师,回家还因懂事被妈妈夸。此后再疼他都没吭声,一年后,肚子里竟长满了肿瘤。 7岁的小良是班里出了名的“懂事孩子”,老师眼里,他是个听话、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家人眼里,他是个贴心的小男子汉。 一次课间,小良突然觉得肚子像被针扎一样疼,可他咬着牙忍住了,连老师都没察觉。 回到家,他稍微提了一下“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随口问了几句后,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乖孩子,男孩儿要坚强!”听到妈妈的夸奖,小良忍住疼痛,暗暗决定再也不抱怨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小良的肚子时不时会疼。 他怕影响妈妈上班,更怕自己“显得不懂事”,每次都是自己忍着,一次放学路上,疼痛让他不得不蹲在路边休息,可当同学问他怎么了,他依然只是摇了摇头:“没事,就是有点累。” 一年过去了,疼痛逐渐加剧,甚至影响了小良的食欲,他开始挑食,饭量越来越少,脸色也有些发黄。 妈妈看着孩子瘦了不少,但以为只是“挑食长身体”的正常现象,直到某天夜里,小良突然疼得直不起腰,妈妈才慌忙带他去了医院。 一系列检查后,医生面色凝重地告诉妈妈:“孩子腹部有恶性肿瘤,可能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需要马上住院治疗。” 妈妈听后顿时崩溃,泪流满面:“早知道他肚子疼得这么严重,我哪敢让他忍着?!” 医生轻叹一声:“孩子太懂事,有时真让人心疼,下一次,不管多小的问题,都要及时带孩子检查。” 儿童腹部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腔内部的实体肿瘤,常见于0-14岁儿童,根据肿瘤的部位和性质,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恶性肿瘤更为危险,常见类型包括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肝母细胞瘤,这类肿瘤在发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往往被家长忽视。 早期症状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的腹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部异常肿块(在某些情况下可触及)。 这些症状容易与普通的胃肠问题混淆,延误诊断可能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2017年,《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刊登了一项关于儿童腹腔内肿瘤的研究。 研究团队分析了500名儿童肿瘤患者的病例数据,发现60%以上的患儿在确诊时已进入肿瘤的中晚期。 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家长未能重视孩子反复出现的腹痛或其他症状,认为“孩子忍一忍就好”。 研究还指出,早期确诊的患儿五年生存率可高达85%,而晚期确诊的患儿这一数字下降至45%。 儿童腹部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1. 遗传基因部分腹部肿瘤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例如肾母细胞瘤在某些家族中可能有聚集现象。 2. 胚胎细胞发育异常以神经母细胞瘤为例,这是一种由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肿瘤。这些胚胎细胞本应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消失,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未能正常发育,最终形成肿瘤。 3. 环境和生活习惯虽然儿童肿瘤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吸烟、饮酒等行为可能增加胎儿患肿瘤的风险。 儿童的腹痛很常见,如何判断它是否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呢?以下是医生的建议: 1.持续时间长:普通腹痛通常持续时间较短,而严重疾病引起的腹痛可能反复或持续。 2.伴随其他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脸色苍白、腹部异常肿块等,需特别警惕。 3.疼痛位置固定:普通腹痛多为弥散性,而病理性腹痛常固定在某一部位,如右下腹疼痛可能提示阑尾炎。 家长应该带孩子及时就医,不要忽视任何不明原因的疼痛或其他身体异常,尤其是反复发作的症状,小良的故事提醒我们,孩子的“懂事”不应成为忽视问题的理由。 儿童定期健康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尤其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孩子,体检尤为重要。 孩子在表达疼痛或不适时可能含糊不清,家长需要细心观察他们的饮食、精神状态和体重变化。 小良的故事既让人心疼,又发人深省。孩子的健康往往藏在那些细微的信号中。 作为家长,不要轻视任何身体上的异常,也不要让“懂事”成为孩子忍受痛苦的理由,记住,及时发现和治疗,是给孩子最好的守护。 参考文献 1. "Early Detection of Abdominal Tumors in Children" -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017. 2. "Survival Rates in Pediatric Cancer: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 The Lancet Oncolog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