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朱元璋判处腰斩,朱元璋亲自监斩。刑场上,高启歇斯底里

久零后游戏玩家 2025-01-22 13:45:12

1374年,39岁才子高启被朱元璋判处腰斩,朱元璋亲自监斩。刑场上,高启歇斯底里道:“我一生自比天上仙官,死有何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临死前,他手沾鲜血,在地上连写3个“惨”字! 元朝末年,高启在他16岁那年,一首《题壁》诗词让整个苏州文坛为之震动。 这位名叫饶介的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听说苏州出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立刻派人多次登门邀请,想让高启出任幕僚。高启最终接受了邀请,成为了饶介府中最年轻的幕僚。 在饶府中,高启与众多名儒大臣共事,可是官场的明争暗斗,权力的倾轧,让这个年轻人很快就看透了仕途的本质。 23岁那年,高启毅然辞别饶介,离开了吴中。他来到吴淞江畔的青丘隐居,自号青丘子,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元朝逐渐走向末路,各路群雄纷纷崛起,整个天下陷入了战乱之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大规模招揽人才。32岁的高启,因其卓越的才华被征召入朝,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在朝廷中,高启主要承担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参与纂修《元史》,二是教授诸位皇子读书。这两项工作都显示出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高启的诗歌创作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他与刘伯温、宋濂一起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诗作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在文坛上享有盛誉。 同时,他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更加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坛上下对他推崇备至,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 在朝廷中,高启的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他的诗文创作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许多人称赞他的诗歌清新雅致,意境高远。即便在数百年后,清代诗评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仍然推崇他为"开国诗人第一"。 对于朝廷赐予的荣华富贵,高启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洪武三年,在完成《元史》编纂工作后,朱元璋任命高启为户部右侍郎。这本是一个显赫的职位,掌管着朝廷的财政大权。 然而高启以年轻、威望不足为由,坚决推辞了这个职位。朱元璋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还给他补发了俸禄,但这个决定成为了高启命运的转折点。 高启离开朝廷后,回到了苏州老家,过起了平静的教书生活。但他的才名远播,让不少当地官员都想与他结交。 这时的苏州知府魏观,就是高启的众多仰慕者之一。魏观此前也曾在朝廷任职,担任过太子讲书,与高启有过工作交集。 两人因为都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又都熟悉诗文创作,很快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魏观常常邀请高启参加文会,切磋诗艺。 就在这时,一首《题宫女图》的诗作,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这首诗中"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的诗句,被认为是在讽刺宫廷生活。 更让朱元璋不满的是,高启的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这句诗虽然表达的是高启不愿为名利折腰的个性,却被视为对朝廷的不敬。 洪武五年,魏观上任苏州知府后,决定重修府衙。 原来的苏州府衙曾是张士诚的王宫所在地,后来府衙搬到了都水行司。魏观认为都水行司地势低洼,容易遭水患,便决定将府衙迁回旧址。 这个决定引来了祸端。有人向朱元璋告发,说魏观在张士诚的旧王宫上重建府衙,有不臣之心。 魏观被朱元璋下令处斩,案件调查中,高启的名字也被牵扯了进来。原因是他为府衙重修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 这篇上梁文中使用了"龙蟠虎踞"的词句来形容府衙地势。在朱元璋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说法,因为只有帝王居处才能用这样的词语形容。 朱元璋认定高启有谋反之心,下令将他逮捕。 从被捕到押解南京的路上,高启依然保持着文人的风骨。他写下了"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的诗句,预示着自己的命运。 洪武七年春天,39岁的高启被押解到南京刑场。在这最后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诗人的本色,吟诵着自己创作的诗句。 "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即便面对死亡,高启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文人气节。 在刑场上,朱元璋罕见地亲自到场监斩。 高启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站在刑场上大声宣告:"我一生自比天上仙官,死有何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论断!"。 行刑开始后,高启被腰斩,但他并未立即死去。他用仅存的半截身子的力量,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三个鲜红的"惨"字。 高启的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与他齐名的"吴中四杰"其他三人也都没能逃过厄运。 杨基被莫名其妙地发配去做苦工,最终死在工地上。张羽被毫无理由地投入长江,连尸骨都找不到。徐贲因为一个小小的军需供应延误,被关进大牢迫害致死。 在他死后,他的诗文作品仍然广为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清代著名诗评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称他为"开国诗人第一"。 高启成为了明朝第一个因文字获罪的诗人,从此以后,明代的文人们开始收敛锋芒,变得越来越谨慎。 到了明朝末年,当清军攻入北京城时,很多文人选择了向清廷投降

0 阅读:1
久零后游戏玩家

久零后游戏玩家

久零后游戏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