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下,手上还有50万“筹码”的白崇禧,怎么就如此不堪一击? 因为战争打得其实就是精锐。 哪怕是像老蒋这种真正拥有几百万军队的大佬,真正能打的也就十来个军。就比如虽然老蒋就派了10来个军去东北,但是因为是老蒋最精锐的部队,是老蒋的命根子,所以后面东北国军困守东北时,老蒋才会责怪马歇尔,把最精锐的国军被调去了东北,导致连守南京的人都没有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后面辽沈战役乒乒乓乓都打了快一个月了,为什么主席还在谈,争取5年打倒老蒋是有可能性的。 而等到短短一个月后,辽沈打完,国军最精锐部队被我全歼,主席立刻就可以自信的宣称,之前计划了很长时间的要努力争取才能完成的5年计划已经远远落后了,再有一年就够了。因为老蒋最重要的本钱没有了,失去了最具有决定力量的部队,战争的胜败就没有悬念了。 关内战场也是。老蒋数百万万大军云集,但是在粟将看来,真正的硬骨头也就是四大主力:5军,11师,以及桂系的7军和48军。 多说一句,因为宣传的原因,很多人以为华东我军以少胜多。其实单纯数人头,华东我军的实力非常强。华东我军在战争初期有50多万正规军,150万民兵,加上具备动员百万民工支援的强大根据地,搁古代,实数300万的部队,号称800万大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华东我军在计算我军兵力时,只计算野战军,像苏中7战7捷,宣传3万对12万,更是只计算了最初实际参战的野战军,所以给了人以少胜多的感觉。 再多说一句,华东那150万民兵也是上场杀敌的,华东最后200多万的战绩,是包括民兵的歼敌数据的。另外,华东200多万的战绩是包括了剿匪战绩的。换句话说,200多万的战绩,是华东全军(包括民兵)的全部歼敌数据(包括剿匪),这个战绩,在全军中排到第三。后来有些人把这个华东全军的总战绩统统算给粟裕将军,然后再对比其他野战军的仅是歼灭正规军的数据,于是得出粟裕将军战绩第一这个说法。 事实上,粟裕将军的数据其实并不好看,华东的总业绩本身就只能排在第三,更别提华东的总业绩中,有大部分都和粟裕将军无关。单算战绩,粟裕将军第二年带着关内最大野战军的战绩都比不上带着华野偏师的许世友将军。 言归正传,粟将认为,只要这四大主力在,南线战场就可能长期僵持。一旦敲掉这4大主力中的1-2个,我军就可以掌握主动。 所以,中央同意粟将暂不过江,48年夏季目标就是消灭5军。为此,朱老总还特意去了一趟陈粟华野,指导打5军的方法。 粟将为了打5军,自然也是绞尽脑汁,但是始终没有好战机。最后打电报咨询陈士榘参谋长,陈将军建议,不用执着打5军,建议打开封,于是就有了豫东。 不过豫东没有打好,非但没能打掉5军,反而导致陈粟华野失去战斗力,修整补充了2个月依然建制不全,士气低迷。 好在许谭基本收复了山东,带出来了兵强马壮的山东兵团,使得南线依然保持了锐气。 然后辽沈全胜,最精锐的国军被全歼,国军信心全无,我军则士气高涨,淮海,平津两大决战使得长江以南再无国军。 国军唯一的能打的,就剩下了桂系的7,48军。衡宝一战,打掉7,48军后,桂系也再无挣扎的可能。
1949年下,手上还有50万“筹码”的白崇禧,怎么就如此不堪一击? 因为战争
赫尔墨斯社会
2025-01-21 15:50:05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