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贯穿始终,充分彰显了云南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锐意进取的坚定决心。代表委员们围绕报告内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探讨,积极建言献策,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报告摘录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的发展格局
提速建设“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
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推动绿色铝产品向汽车零部件、建筑铝材等延伸
发展“绿电+智算”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有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实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激发体育经济新活力
省政协委员、云南云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沐春表示,近年来,云南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以户外运动和“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高原特色品牌赛事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打造、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的贡献日益凸显。他建议,结合云南“高原训练胜地、四季赛事乐园、户外运动天堂”三大品牌定位,着力发展云南体育赛事经济,打造“赛会云南”品牌,助力“旅居云南”建设正当其时。
沐春认为,云南体育赛事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并取得显著进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进步空间。例如,在政策支持的精细化程度、山水人文区位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赛事经济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以及国际国内知名赛事品牌的培育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他建议,应积极研究出台“赛会云南”相关政策措施,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省赛事经济发展支持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更大力度地引进国内外品牌赛事,着力发展高水平专业赛事,并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构建“省级有精品、州市有品牌、县县有特色”的赛事发展格局,从而推动云南体育赛事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
此外,沐春还建议,要支持各地广泛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扩大全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村BA、村跑等基层赛事规模,着力发展户外运动赛事,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他特别提到要加强赛事与产业融合,以体育赛事经济深化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做强“赛事+文旅”,支持体育赛事“三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发沉浸式、体验式融合消费场景。加快布局运动体验、健身休闲等体旅融合新业态,推出一批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线路、户外运动营地和体育旅游目的地。同时,要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数字体育平台建设,实现赛事资源向广大群众的精准投放和推送。沐春还提出要发展“比赛日经济”,打造集竞赛、娱乐、购物、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平台,推动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化。通过这些措施,将体育赛事打造成为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省人大代表,玉溪市红塔区委副书记、区长马云华在采访中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增强内引外联开放功能,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为红塔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中老铁路、中越铁路在红塔区交会,使玉溪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城市。中老铁路运营三年来,红塔区全面实施通道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已经建成了一批诸如公用型保税仓库、滇中粮食物流产业园、省储粮直属库等项目,中老铁路正成为红塔区转型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马云华认为,红塔区将按照“对内挖潜力、对外拓市场”的思路,积极拥抱铁路经济,抢抓重大机遇、用足区位优势,用好大通道、壮大大物流、发展大产业,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
他具体提出了以下五点措施:
首先,要畅通对外开放通道,联通泛亚铁路西线,疏通核心铁路站场周边道路,形成研和站、玉溪南站、鸡窝塘铁路专用线、新兴钢铁专用线“四位一体”的铁路综合物流枢纽布局。同时,要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公铁联运、跨境运输。
其次,要全面提升市场耦合度,立足适铁适东南亚市场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资源型农副产品进口集散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日用品、服装、医疗耗材等产业,并持续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合作。
第三,要持续扩大有效出口,巩固扩大蔬菜、水果、鲜花等优质农产品出口规模,推进疫苗、中成药等产品出口,支持本土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第四,要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加快推进海关监管场所等项目建设,简化审批程序,引进报关、清关等第三方服务企业。
第五,要强化多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对话研讨,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教育等职能作用,并挖掘聂耳文化潜力,推动高品质剧目境外演出,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通过以上举措,红塔区将实现外贸进出口与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构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促进山区农业转型升级
“依托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我们乡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2024年已达到1.8万余元。”省人大代表、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党委书记殷海康说道。
瓦房乡是保山市隆阳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近年来,瓦房乡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培育了蚕桑生产、红花种植、肉牛养殖等三大支柱产业。截至2023年末,瓦房乡蚕桑生产实现产值1886.97万元,肉牛养殖实现产值11046万元,起步较晚的红花种植产业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3407亩。
谈到山区农业下一步的发展,殷海康表示,一定要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与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并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主要农业产业品种改良、引进力度不大,种植、养殖大户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重点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老百姓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改良过程中,我们通常都采取政府先行先试,进行一些探索。老百姓看到试验成功后,发展的内生动力会更足,后期推广也会更加顺利。”殷海康建议,在对农业传统产业改良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科站的资源,在完成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实施、数据统计等农业工作的基础上,承担起科研、试验、推广的角色,促进山区农业转型升级。
开屏新闻记者孙琴霞蓝灏龚楚童张田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