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许世友指挥的东线解放军在即将攻破越南首都河内的时候,却突然接到了撤军的命令,这让已经七十三岁的许世友心有不甘,于是他向上级申请:再给我军两小时。 1979年2月17日,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军事冲突正式拉开序幕。这一事件不仅是中越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在冷战背景下的国际局势中占据了关键地位。中国政府通过《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明确宣布将以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规模进行自卫反击,旨在保卫边疆。这一声明标志着中国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应对越南的挑战,彰显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安全方面的决心。 此次自卫反击行动的筹备过程充满了严密的计划和战略考量。清晨,来自中国南疆的多个前线机场起飞了大量战机,迅速部署至战区上空。同时,南海舰队的多支混合编队,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导弹快艇、鱼雷快艇、高速炮艇和猎潜艇,开始在北部湾、西沙群岛和海南岛西南海域巡逻。这些部署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空领域的高度协调与准备,旨在通过实际行动对越南的空海军力量施加威慑,同时支持边防部队的还击作战。 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明确了此次行动的“有限目的,有限时间,有限地区,有限规模”的原则,力求在短时间内达到战略目标,避免长期冲突和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这种有限反击的策略不仅反映了中国希望通过快速而有效的打击迫使越南撤退,还体现了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尤其是对苏联可能介入的高度警惕。中国“三北”战区保持观望,密切监视苏联的动向,确保在必要时能够迅速调整战略,以应对可能的变局。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和云南前线部队进入了战备状态。火炮拆卸炮衣,精确标定射击参数;工兵队伍准备好了爆破器材,确保在战斗中能够迅速部署;坦克装满油弹,随时待命;通信兵架设好通信线路,确保指挥系统的畅通;步兵部队则已进入冲击阵地,有的甚至已渗透到越军的前线阵地下方。侦察兵们在山岭间穿行,收集情报,为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一系列精细的准备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在行动前的高度组织性和严谨性。 在广西前线指挥部的坑道作战室内,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正紧盯着作战部署地图,指挥着整个还击行动的每一个环节。时间一到,随着“时间到,还击开始”的命令下达,万炮齐发,整个作战正式启动。炮火的轰鸣声划破了黎明的宁静,标志着中国对越南的有限反击行动正式展开。这一刻,不仅是军事行动的开始,也是中越边境冲突升级的重要节点。 此次自卫反击行动的背后,是中国对越南侵略行为的强烈回应。越南在此前的几年中,逐步加大了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军事压力,试图通过武力手段巩固其在柬埔寨的地位,并挑战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中国领导层深知,唯有采取果断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越南的扩张野心,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 1979年3月5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进行了整整一个月。东线战场上,由许世友将军率领的解放军部队正逼近越南首都河内。经过一个月的激战,越军在我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士气低落,战事已然进入尾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世友将军却接到了上级的紧急电令:命令东线部队立即停止进攻,开始撤军。 现在战事已到了关键时刻,越军主力已经丧失抵抗能力,河内城防岌岌可危,再给解放军几天时间,攻克河内指日可待。如果在这个时候撤军,无异于功亏一篑。许世友将军当机立断,当即向上级请战:"请求中央军委再给我军两小时,让解放军再往前推进一段,给越南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与此同时,远在河内的越南军民已经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眼看解放军的攻势愈发迅猛,河内城似乎随时都有沦陷的可能。越南高官们慌了神,纷纷带着家眷连夜出逃。 得知河内内城的混乱场景后,许世友将军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再打下去,不仅得不到更多战果,反而会令战事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于是,他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决定执行军委的撤军命令。 就这样,历时一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落下了帷幕。尽管没能攻入河内,但这场战争已经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军事实力,给越南以沉重的打击,使其今后不敢轻易挑衅。这也正是当初中央军委发动这场自卫反击战的初衷。对于许世友将军来说,虽然未能一举拿下河内,但他也以自己的方式给越南以深刻教训,无愧于一代名将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