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儿子张胜回家问:“爸,你官多大?副总长与司令哪个官大?”张爱萍听

瀚霖学史 2025-01-20 16:43:59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儿子张胜回家问:“爸,你官多大?副总长与司令哪个官大?”张爱萍听完就给儿子转了学。 张爱萍同志在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领域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这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领导者和杰出人物。他长期以来的奉献不仅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也奠定了现代中国军事力量的重要基础。 1955年12月,张爱萍参与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工作,致力于制定全国科学技术的远景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他主导拟制了《关于十二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和《关于军队内部建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为后续的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这些规划不仅明确了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为国防工业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959年9月起,张爱萍先后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以及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他在这些重要职位上,全面主持和推动了国防科技、装备及国防工业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他发挥了关键作用,组织和领导了大规模的协作和大会战。这一时期,张爱萍不仅在战略决策上展现出卓越的能力,还在实际操作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 在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的研发、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张爱萍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现场试验总指挥,确保了这些关键项目的顺利实施。面对原子弹研制中的重大困难,张爱萍不畏艰险,深入全国各地的核工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他提出集中全国力量、加速攻关的建议,并撰写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技术瓶颈,也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爱萍的工作不仅限于科研和项目管理,他还长年奔波在大漠深处和深山僻壤,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参试部队官兵紧密合作。他们共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挑战,夜以继日地工作,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张爱萍以其无私奉献和卓越的领导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信任,成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中流砥柱。 1964年2月,张爱萍被任命为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建立导弹作战基地及组建导弹部队的领导机构。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关于组建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的报告,并获得了中央军委的批准。次年6月6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张爱萍亲赴全国各地勘察选址,为第二炮兵及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努力和贡献,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确保了国家安全。 1977年3月,张爱萍同志再次复出,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及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和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他在复出后,集中精力拨乱反正,全面整顿国防科技和装备领域的工作秩序,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工作节奏。张爱萍推动了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创新性地建立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工作中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张爱萍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技术和项目管理上,更在于他对团队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培养年轻的科技人才,倡导团队合作,鼓励创新思维,推动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他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至今仍为国防科技领域所推崇和借鉴。 然而,在儿女教育方面,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时光荏苒,一转眼,张爱萍的两个儿子张翔和张胜都已经快到了念书的年纪。有一天,小儿子张胜放学回家,突然问起父亲:"爸,你是什么官?副总长和司令哪个大?"张爱萍听了,颇感诧异。他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谈论自己的官职,更不希望孩子们因此骄傲自满。 原来,张胜就读的八一学校都是高干子弟,学生们难免会互相攀比父辈官衔。张胜一时语塞,才会回家向父亲求助。张爱萍听完来龙去脉,当即决定给儿子转学。在他看来,学校应该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圣地,而不是攀比之风盛行之所。他希望儿子们能够专心学业,将来凭真本事立足社会。 新学期伊始,张胜来到一所普通学校报到。张爱萍郑重地对他说:"在学校,你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做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一番话,道出了张爱萍教子理念的精髓所在。

0 阅读:62
瀚霖学史

瀚霖学史

诉说古今历史,以古为镜,知兴替,学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