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自感不久于人世的毛主席做了两项重要的人事安排,这是毛主席几经权衡才做出了这项人事任命。 1999年5月8日,一个令人心痛的日子。当陈锡联听闻驻南使馆被炸的消息时,他难过得流下了泪水。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硝烟、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的老革命,他深知和平的可贵。看到年轻的生命因这样的暴行而逝去,陈锡联满腔悲愤,喃喃自语道:"这么年轻的女孩子就这样没了,真是欺人太甚啊……" 陈锡联虽然已经84岁高龄,但爱国之心依然炽热。每当谈起国家大事,他都会激动万分。一次,在与友人聚餐时,话题又转到了国际局势。陈锡联慷慨陈词,挥舞着拳头说:"我这把老骨头虽然不中用了,但为了祖国,上前线我还是能去的!"这番话道出了他的赤子之心。 陈锡联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特别是在担任中央军委常委期间,陈锡联还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可谓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陈锡联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心系祖国、情系人民,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 晚年的陈锡联虽已退居二线,但他依然关注着国家大事,时刻牵挂着党和人民的安危冷暖。 每当国家遇到困难挫折时,他都会为之忧心如焚,恨不得为国分忧解难。面对侵略者的倚老卖老,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愤怒不已,恨不能冲上前线,用自己的热血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陈锡联晚年的言行,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赤子之心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时间倒回到1976年2月,毛主席已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做出了两项重要的人事安排,其中一项就是让陈锡联在叶剑英生病期间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这一任命,是毛主席深思熟虑、权衡再三的结果。 毛主席对陈锡联可谓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陈锡联从小就参加革命,入伍多年,在战争年代曾带过兵团、管过炮兵,而且还在国务院担任过职务。这样一个既有丰富军事经验、又熟悉政府工作的老革命,再适合主持军委工作不过了。于是,毛主席拍板决定:"就让陈锡联同志管一下军委的工作吧。" 陈锡联之所以能得到毛主席的信任和重用,与其革命经历密不可分。早在1929年,年仅15岁的陈锡联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193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与党和革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陈锡联跟随部队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在茫茫草地、险峻山岭间,他与战友们浴血奋战、勇往直前,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抗日战争时期,陈锡联先后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日寇的铁蹄下,他率领部队英勇作战,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期间,陈锡联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往直前,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毛主席之所以能在众多将领中相中陈锡联,除了看重其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外,更多的是欣赏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陈锡联历经千锤百炼,对党和毛主席始终忠贞不渝,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这种对党和革命的忠诚,正是毛主席所看重的。 毛主席的这一人事任命,充分体现了他对陈锡联的信任和器重。他相信,以陈锡联的能力和经验,一定能胜任军委的工作,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十分英明的。在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期间,我军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国家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锡联能够担此重任,除了得益于毛主席的信任外,更离不开他自身过硬的革命素质和奋斗精神。从参加革命到担任要职,陈锡联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练就了勇往直前、敢打硬仗的军事才能,也锻造了坚定不移、永不动摇的理想信念。正是凭借着这种过硬的素质和能力,他才能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挑起重担,为党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1976年2月,自感不久于人世的毛主席做了两项重要的人事安排,这是毛主席几经权衡
瀚霖学史
2025-01-20 16:42:19
0
阅读: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