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富商花500大洋在张大千手里买了一幅画,后来发现是赝品。可富商没生气,还把张大千请到家中做客。张大千刚进门,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他脸色大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192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充满商机与艺术气息的城市。这里不仅有着繁荣的丝绸、茶叶贸易,更是汇集了众多艺术家、收藏家和鉴赏家。 当时的上海画坛,正掀起一股收藏明末清初"四僧"画作的热潮。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弘仁这四位画坛巨匠的作品,成为了各路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 在众多画家中,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尤其受到追捧。这两位画家不仅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更因其明朝宗室的身份,为作品增添了特殊的历史价值。 就在这股收藏热潮中,上海画坛突然出现了一批价格相对低廉的石涛画作。这些画作工艺精湛,用笔细腻,让许多收藏家都趋之若鹜。 上海富商李薇庄就是其中一位被这批画作吸引的收藏家。他花费500大洋购得了一幅"石涛"的山水画,准备收藏起来等待升值。 李薇庄把这幅画带回家后,他那位从小习画的女儿李秋君,仔细观察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指出这幅画虽然画工精湛,但并非石涛真迹,而是一幅临摹之作。 这个判断让李薇庄十分惊讶。他虽然收藏了不少字画,但从未遇到过能如此巧妙临摹的画作。 李秋君进一步分析说,这位临摹者的功力非凡,笔法老到,将来必定会在画坛有所成就。她的判断让李薇庄对这位神秘的临摹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李薇庄开始在上海画界四处打听这批"石涛"画作的来源。经过多方打探,他终于得知这些画作出自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画家之手。 这位年轻画家名叫张大千,原籍四川内江,曾赴日本学习染织,后来专攻国画。他刚从宁波天童寺还俗不久,正在上海画坛崭露头角。 李薇庄得知这些信息后,对张大千更加好奇。一个年轻人能把石涛的画作临摹得如此神似,必定有着非凡的天赋。 经过深思熟虑,李薇庄决定邀请张大千到家中做客。 1921年的一天,张大千应李薇庄的邀请来到了这座富商宅邸。刚踏入大门,他就被客厅里挂着的一幅《荷花图》深深吸引。 这幅画的落款是"鸥湘堂主",画中的荷花姿态各异,或俏丽或典雅。画作的技法既显示出男子的豪放气势,又透露出女子的婉约之美。 张大千停下脚步,仔细观赏这幅画作。 李薇庄见张大千如此专注地欣赏这幅画,便向他介绍了画作的主人。让张大千没想到的是,这幅画的作者竟然是一位年轻女子,正是李薇庄的女儿李秋君。 李秋君名祖云,号鸥湘堂主,自幼习画。她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对诗词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 当李秋君走进客厅时,张大千立刻跪地行礼。这一跪,既是对李秋君艺术才华的敬重,也是对自己临摹石涛画作被识破的感激。 张大千与李秋君都是1899年生人,年龄相仿。两人初次见面,便因共同的艺术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开始讨论绘画技法,从传统山水到当代画风,从用笔要领到设色技巧。在艺术的交流中,两人发现彼此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两人在艺术理念上互相启发,切磋技艺。李秋君对张大千石涛画作的临摹提出建议,张大千则为李秋君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这种艺术上的交流,让两人的才华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他们开始更多地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在这些讨论中,两人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那次相遇后,张大千与李秋君建立起独特的情谊。两人以兄妹相称,张大千称李秋君为"三妹",在艺术和生活中互相扶持。 这种关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难得。在传统文化的约束下,他们选择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羁绊。 张大千在李秋君的"鸥湘堂"附近开设了"大风堂"画室。两人经常切磋画技,探讨艺术,互相学习。 在张大千的指导下,李秋君的画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她突破了当时女画家普遍专注花鸟、仕女的局限,开始创作气势恢宏的山水画。 1939年,两人共同庆祝五十岁生日。著名篆刻家陈巨来为他们刻了一方"百岁千秋"的印章,将两人的名字巧妙融入其中。 这枚印章承载着他们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两人约定各画五十幅作品,凑足一百幅后举办联展。 在生活中,李秋君对张大千照顾周到。由于张大千患有糖尿病,她特别关注他的饮食起居。 两人的情谊得到了艺术界的普遍认可。张大千的弟子们都尊称李秋君为"师娘",而她也以师母的身份关心这些学生。 1949年前后,由于时局动荡,两人不得不分开。张大千远赴国外,但始终没有忘记这段特殊的情谊。 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时,都会收集当地的泥土,装在信封里写上"三妹亲展"。 在艺术成就上,两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秋君的《秋山读易图》在国际展览中获得金奖,张大千则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 时光荏苒,两人相识半个多世纪。1973年,李秋君在上海去世,终年74岁。 得知这个消息后,在香港举办画展的张大千久久不能平静。他写下《悼秋词》,表达对这位一生挚友的思念。
1921年,富商花500大洋在张大千手里买了一幅画,后来发现是赝品。可富商没生气
文山聊武器
2025-01-19 22:20:1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