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国际局势真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一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竟然扬言要“吞并”丹麦的格陵兰岛。这一消息让许多人咋舌,但丹麦政府似乎并没有把这当成头等大事。相反,丹麦与一些邻国一道,呼吁欧盟降低对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希望借此向俄罗斯经济施压。不过,他们的算盘恐怕不好打。毕竟,欧洲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实在不小,这种策略对俄罗斯的打击可能有限。
对俄罗斯来说,自失去欧洲市场的垄断地位后,他们一直在努力开发新销售渠道,而中国正好成了他们的香饽饽。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巨大,加上与俄罗斯关系较为密切,俄罗斯也因此在中国找到了一块稳固的市场,成功缓解了对欧洲销售的压力。
印度则在这场石油交易中扮演了中转站角色。它大举购买俄罗斯的廉价石油,经过加工后再出口到欧洲。欧洲国家迫于无奈,只得以比直接购买俄罗斯石油更高的价格从印度那里采购。尽管沙特等石油大国有能力增产,但它们并没有采取明显的行动填补市场缺口,结果就是,欧洲仍不得不依赖印度的石油中转。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限价措施严格,仍有不少欧洲国家直接从俄罗斯采购石油。甚至有报道指出,美国同样在中间插手,从俄罗斯买油再转手高价卖给欧洲。面对这种状况,丹麦等国希望通过降低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来占据道义制高点,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俄罗斯不再依赖欧洲市场,加上普京下令禁止向参与限价的国家出售石油,欧洲这一策略的推行可谓困难重重。
讽刺的是,丹麦竟然指望乌克兰在格陵兰岛受到威胁时提供防御支持。而乌克兰自身难保,这个期待无疑显得有些天方夜谭。
总的来看,丹麦在当前地缘政治和石油争端中显得左右为难,而这一局面也引发了人们对国际博弈背后深层逻辑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