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一名男子在体检中发现肺部有个结节。医生告诉他这是个良性结节,不用担心,只需要定期体检。他虽然放下了心,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决定买一份重疾险。每年缴费一万多元,想着万一真遇上什么事,也能多一层保障。
灾难总是来得猝不及防。2023年,他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确诊为肺癌。这个消息无疑让他和家人深受打击。不过,他很快调整心态,认为情况发现得早,治愈希望大,加上他有重疾险,这笔赔偿金能助他减轻经济压力,把心思放在治疗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实在出人意料。保险公司拿出三年前的体检报告说,他早有肺结节,这属于“首次发病”,且他在买保险时没有如实告知,属于“骗保”,所以拒绝赔付。
这番说辞让男子气不打一处来。他坚持表示三年前买保险时,自己已经如实告知健康状况,并且保险公司审核后才正式承保。当时大家都确认肺结节是良性的,完全不影响投保。如今却被指“隐瞒病情”,他感到十分委屈,只能选择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法院经过审理,支持了男子的说法。法院认定男子并没有隐瞒病情,他的肺结节也被医生确认是良性,满足了合同中的如实告知要求。保险公司因此应该正常赔付。这一判决令男子松了一口气,却让社会各界炸开了锅。
不少网友对保险公司的做法感到寒心。有人质疑,保险公司在收保费时从不计较,到了理赔时却翻脸无情。还有人感叹,这种“收钱是爷、赔钱是孙”的行为,让他们再也不敢相信保险。明明买保险是为了让生活更有保障,却成了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的拉锯战。
保险本是帮助人们应对风险的一张“安全网”,可却因为理赔问题,让不少投保人望而却步。一次又一次的拒赔事件,令消费者的信任一再流失。要挽回人们的信心,保险公司也该反思:在消费者最需要的时候,靠的是合同里的漏洞刁难,还是实实在在地履行承诺?唯有用真诚的态度为客户服务,才能让保险回归保障的本质,重新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