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起源是由谁制定的?
若选翻译最佳的英文天文名词,“星期”可居前列。其字面可理解为“星的日期”或“星的周期”,英文“week”则看不出与星的关系。知晓其来历,会为译者点赞,因其翻译蕴含深厚天文知识与文化内涵。
以七天为周期可追溯至苏美尔人,他们研究五大行星轨迹,用信奉神祇命名,后继的巴比伦人将月分 4 周,每周 7 天,建七星坛祭祀星神,每层一神,每天以一神命名并祭祀。
古希腊从巴比伦学到天文学知识,继承用诸神命名行星传统,后欧洲其他民族继承并改用本民族神话中神名。如今全球熟悉的行星之神名多来自古罗马,如火星是战神马尔斯等。
古罗马用自己信仰神名命名一周 7 天,传到英国后,盎格鲁-撒克逊人改造其中 4 个,形成今英语中一周 7 天的名称。
321 年 3 月 7 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公布七天为一星期,此制被西方沿用。伊斯兰教、基督教有以星期为单位的宗教礼拜活动,“礼拜”渐有“星期”之意。我国在明末清初基督教传播时知晓星期,民国用公历后逐步普及。
用神命名日月五星及实行星期制非古罗马首创,但古罗马传承优秀文化并凭强大影响力使其流传千年,成现代社会标准。今享文明交流便利时,不应忘古罗马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