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小朋友问“孔融为什么要让梨”而不是“让苹果”?平常家里待客一般都是苹果啊。
我说:苹果是西域流传自中原的,孔融活着的朝代,苹果还没来到中原。
苹果,是同治年间被美国传教士引入中国的。
梨,是国人最早栽培的水果,它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人们栽培,它还有个名字叫“水果祖宗”,后来,当商人把它卖到印度、波斯,它就有了一个梵文名字叫作“秦地王子”。
孔融,字北海,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那个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梨的生长,所以在那时候,青梨是他们的特产。
孔融让梨,发生在孔融4岁的时候。
小朋友们都觉得很新奇,又问我:
那孔融,是好人吗?
孔融,是个比较倔强的人,当初,他收留了一个义士叫张俭,后被发现,包藏张俭是要送命的,但因为孔融不是家中的大哥,所以据说他大哥为了把他保住,替他顶了罪。
后来,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把孔融征入朝中做官,孔融入朝后,多次看不惯曹操的做法,当面怼他,曹操心胸狭窄,怀恨在心。
终于,有一次孔融跟朋友议论一个主题:父母对孩子到底有没有恩情,孔融的意思其实是:如果父母遗弃孩子,那就没有恩情,结果被曹操的探子听见了,在曹操的刻意歪曲下,把这句话曲解为“父母对子女没有恩情”。
在汉朝,不孝是重罪,株连九族,孔融就被这个罪名定罪,据说还连累了他的母亲。
所以历史人物很难评好坏,人要学会审时度势,谨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