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正值全国严打时期,朱德的亲孙子朱国华因犯下严重罪行被判处死刑。这一消息传到邓小平那里,他看完报告后,虽内心不平,但未作出批复,而是将报告递交给康克清,希望她能给出意见。康克清对朱国华虽无血缘关系,却视如己出。面对孙子的重大罪行,她心情复杂,难以抉择。
让我们先看看朱国华究竟犯了什么罪。他本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孙子,朱德生前多次教导他保持平民心态,切勿有优越感。然而,随着朱国华成年,进入职场,他逐渐被身边的不良朋友影响,参与了调戏女性的恶行。时间久了,胆子也越来越大,最终与同伙一起犯下强暴十几位无辜女子的滔天罪行。这些罪行终被举报,在当时的法律环境下,罪无可赦。
邓小平面对此案,虽然心有不忍,但深知法律的神圣与不可侵犯。最终,他将这个艰难的选择交给了康克清。康克清作为朱国华的奶奶,深感痛心与内疚。她也无法违背良心,只能重复着一句古老的准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经过再三考虑,她在报告上郑重地写下了对死刑的同意。
从这个事件中,不难看出即使是在特殊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严厉的法律面前,任何人的罪行都难以逃脱制裁。康克清的决定,让人唏嘘,也令人尊敬。最终,朱国华因流氓罪被判处死刑,这不仅是对他的惩罚,也是对社会的警示:无论官宦子弟还是平民百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