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曾对周恩来有过一番深刻的评价,指出毛泽东在召集会议时,总是讲述得非常广泛宏大,最后简单说一句“就这样吧”。尽管别人未必能完全理解,但周恩来却总能领会精神,并负责把这些话切实执行下去。
民国七年,梁漱溟到好友杨怀中家中谈事,开门的是一个年轻人,他还客气地告知梁漱溟杨怀中在哪个房间。多年以后,当梁漱溟在延安与毛泽东面谈时,毛泽东提起了这段往事。梁漱溟这才明白,原来当年那个开门的青年竟是毛泽东,如今已是抗战的核心人物。
在参与抗战工作后,梁漱溟逐渐发现即便自己对局势感到悲观,毛泽东总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之后的战况往往与他所言丝毫不差。毛泽东对中国胜利的坚定信念更是让梁漱溟十分震撼。
梁漱溟还结识了另一位杰出的年轻人——周恩来。自1925年起,周恩来与毛泽东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经常一起工作,并在关键时刻相互支持。1931年后,两人合作更加紧密,周恩来对于毛泽东充满钦佩,能够迅速领会毛泽东的意图,并在作战指挥中将其贯彻得淋漓尽致。他们之间的默契甚至无需多言。
周恩来对战事也有自己的见解,与毛泽东在规划时形成了绝妙的互补,使计划更为完善。建国后,周总理健康每况愈下,却仍坚持参与工作,为的就是替毛主席分担。他对大局的维护建立在对毛主席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精准把握每次会议中的核心意义。
梁漱溟对毛泽东和周恩来二人的配合赞赏有加。他认为,毛泽东只需提出想法,周恩来便能完美执行。毛泽东负责指明大方向,而细节和执行则由周总理妥善处理。
周恩来与毛泽东共同度过了最艰难而激情燃烧的岁月,晚年依旧不改工作作风。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弥足珍贵,镌刻在历史画卷中,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