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接受命令,前去给某人看病。进屋后,撞见该人正在打针(某种药剂)

有范又有料啊 2025-01-18 18:31:21

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接受命令,前去给某人看病。进屋后,撞见该人正在打针(某种药剂),整个人昏昏沉沉的。该人夫人威胁:“你看到的,不准说出去。”傅副部长回答:“别人能瞒,不能瞒毛主席。” 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局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发起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侵略者。 在选拔出兵统帅时,毛主席考虑了几位将领,其中有一位身体状况引起了注意。 为了全面了解情况,毛主席特意派遣卫生部副部长、开国中将傅连暲前去诊治。 傅连暲是中国革命中的一位杰出医务工作者,他以卓越的医术和坚定的信念,为红军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创办红军医院到随军长征,他不仅救治了无数伤病员,还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医护骨干。他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奉献与信仰的动人篇章。 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傅连暲领导的福音医院积极收治红军伤员。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这一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担当。福音医院原为一所基督教背景的医疗机构,但傅连暲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宗教,而是深切关注人民疾苦。他认识到革命不仅需要枪杆子,也需要医疗支持。正是这种思想,使他成为红军医疗体系的奠基人。 1932年,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福音医院更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并迁往瑞金,成为中央苏区的第一所正规医院。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标志着傅连暲完全融入了革命事业。他将医院的全部资产捐献给红军,包括药品、设备和自己的积蓄。《红色中华》报发表文章赞扬他是苏区的模范,他的无私精神为革命树立了榜样。 同年,傅连暲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这是苏区第一所医护培训机构。他不仅担任校长,还亲自编写教材、指导临床实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培训专业的医护人员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这所学校培养了60多名医护骨干,他们后来成为红军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柱。傅连暲的严谨作风和高超医术,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也塑造了一支充满奉献精神的队伍。 傅连暲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医护领域,他还通过具体行动化解了自身的思想顾虑。作为一名基督教徒,他曾对自己的信仰与革命事业是否兼容产生疑虑。在毛泽东的鼓励下,他认识到自己的出身和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压迫与不平等。毛泽东的话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使他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从那时起,他立志将一切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1933年,傅连暲被任命为中央红色医院院长。他为红军将领如王稼祥、蔡树藩、伍中豪等人提供了精心治疗,使他们迅速康复。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因恶性疟疾病重,傅连暲及时施治,帮助毛泽东恢复了健康。毛泽东将他誉为“红军的华佗”,这一评价既是对傅连暲医术的肯定,也体现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地位。 长征时期,傅连暲随军辗转于崇山峻岭之间,条件极为艰苦。他提出“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饮食卫生和防蚊措施,这在极端环境中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他还因地制宜地采取土法治疗,为官兵应对伤寒等疾病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支持。在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人遭遇健康问题时,傅连暲的及时治疗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傅连暲意识到医疗队伍的重要性,组织随军医疗培训班,培养了更多的医务人员。他深知,战场上的医疗保障不仅仅是为伤员疗伤,更是保障整个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过这些培训,他为革命储备了医疗后备力量,进一步巩固了红军的作战能力。 接到指令,傅连暲率领医疗小组,来到这位将领的住处。警卫森严,傅连暲只身进入房间。眼前的情景让傅连暲大吃一惊——他看到将领正在接受注射,神情恍惚,显然是服用了某种药物。为避嫌疑,傅连暲急忙退了出来。没多久,将领夫人出来,语气威胁地说:"你刚才看到的,不准对任何人提起。" 尽管心存疑虑,傅连暲仍然本着医者职责,为将领完成了全面体检。体检后,将领夫人再次叮嘱,不要将所见泄露出去。傅连暲坦然回答:"毛主席派我来诊治,我不能瞒着他。" 回到中南海,傅连暲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听完汇报,毛主席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这位将领的身体状况恐怕难以担负起出兵朝鲜、抗击美军的重任了。于是,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决定改派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不久,毛主席抄录了《龟虽寿》诗文,派人送给这位将领。 字里行间,隐含着委婉而严肃的告诫之意——无论地位多高,都要恪守党的原则,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

0 阅读:140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