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余华的《活着》,我们都想到了现实中很多人的苦和很多苦命人。 我和我先生最近看完了《活着》这本书,我用了一周时间看完,他用了一晚上就看完了。书看完后,我们又用手机投屏,在电视上再看了一遍电影版的《活着》。 他那天晚上七点钟开始看书的,从翻开第一页后,眼睛就再也没离开过。我看电影看到十一点上床,他端着书和我一起泡脚,又端着书和我一起上床,我十二点前就睡着了,他什么时候睡的,我不知道。早上饭桌上,他告诉我:昨晚上把《活着》看完了,我很惊讶。 他吃饭时感慨:福贵一家人的命运可真惨啊! 我说:是啊!福贵年轻时败家,稀里糊涂被拉壮丁,差点死在战场上,好不容易活下来,又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苦,紧接着儿子惨死,女儿惨死,女婿惨死,外孙也死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现实中很多人和福贵一样苦。 我向他讲了我们老家一家人的悲惨命运,估计没有人会相信,但这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老家有一对老两口,生了四个儿子,老人曾经开了多年门店,挣了点钱,先后给四个儿子娶媳妇成家,前些年这家人看起来家大业大,家族兴旺。后来不知为何,四个儿子接二连三的患上癌症,不到十年时间,老人家先后失去了四个儿子!四个媳妇都成了寡妇,这家人从此支离破碎,辉煌不再,老两口老了老了,却要一次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两个老人家精神倍受折磨,身体一直不大好,可还得活着,再难过生命没到终点,就得活着。 他也向我讲了他老家亲戚的不幸:他家门里的一个叔和婶,生了两儿一女,叔在三十六岁那一年给人家帮忙砌房子出了事故死了,婶一个寡妇拉扯三个孩子太难,后来招了个上门女婿,又生了个儿子,谁知没过几年,这个上门叔又出意外死了。婶和四个孩子相依为命,孩子们渐渐熬大了,婶以为从此过上好日子,老大老二儿子好不容易娶了媳妇,女儿也出嫁了。可没过上几年好日子,在外打工的大儿子又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紧接着女儿又因婚姻不幸离婚了!婶从此和守寡的大儿媳、离了婚的女儿、老实巴交的小儿子相依为命。小儿子大概同情嫂子和侄儿,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娶了大他十几岁的大嫂为妻。成家后的小儿子在外打工期间,被人骗到黑砖窑,一年后被解救出来时,身体瘦弱,精神恍惚,这些年什么事也干不了,嫂媳妇绝望中留下儿子出走了……。婶这辈子一次次经历丧夫、丧子、子女婚姻不幸的打击和折磨,黑发早已变成白发,可再苦再难,不也得活着么。 现实中这种像剧本一样的悲惨故事很多,不幸的人先走了,活着的人再痛还得活着。我们觉得,能在经历了一次次打击后,依然努力活着的人,都很了不起。 就像作者在自序里面写的:“活着”,在我们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看余华的《活着》,我们都想到了现实中很多人的苦和很多苦命人。 我和我先生最近看
淡泊的情声
2025-01-18 05:12:4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