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没有富人和穷人的孩子,只有他们的孩子

畅谈古今事 2020-12-27 15:51:13

当代的孩子真的是变优秀的陈独秀——越来越优秀了!在朋友圈/在亲人群/在新闻中,经常能看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孩子,他们可能1岁徒步暴走,5岁开飞机,8岁考入大学......想想过去的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还在起跑线嘤嘤学语,而现在的孩子一两岁已经开始走向巅峰了。

孩子那么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花费时间一点点学的。

当今的孩童培训课就像雨后春笋——节节高,如果你有心留意,你会发现哪里都遍布着关于“孩童培训”的广告。广告中的培训课程几乎遍布各年龄孩子,涉及的领域也想海一样宽广,从过去的语数英等学科培训到现在的思维课/形体课/艺术课,各种课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什么是培训班教不到的”。如此火爆的培训班,让很多家长常常嘴上喊着帮孩子减负,让孩子更轻松,然后反手就给孩子报了个培训班。

培训课火热折射出的是当代父母的焦虑,更具体地说是中产阶级父母的焦虑。富人的孩子有钱任性,分分钟出国留学,就算无所事事也不会一事无成,他们永远都在100分。穷人的孩子则是天生天养,成才全靠孩子命,反正已经不及格,考50分和考0分并没有太大区别。而中产父母则与前两者不同,他们本就“高不成,低不就”,60分的他们一不小心就要不及格,只能一点一点努力加分。为了实现“保及格,考100”的心愿,中产父母们给孩子们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

按理说,孩子们去学校上学已经算是学习了,至于能不能取得好成绩,考到好大学就要看孩子努力不努力了。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专注于柴米油盐的父母们在繁忙中更关心的是成绩与表现,他们更希望快捷/突破常规的方法。当父母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写得一手好书画,报了一个培训班实现成绩攀升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就已经注定要在放学后/放假中去培训班狂飙突进了。在父母眼里,学什么都是学,学了就有用,即使只是学来给父母炫技的,也是有用的。

大家都在学,我的孩子也要学,不学就注定要落后,这是父母们的想法,更是父母们的焦虑。这种焦虑,除了父母懂,培训班也懂。为了解决父母们的焦虑,培训机构给了个很简单的方法——掏钱来我这报班吧!父母们总觉得孩子不行,那报个英语班,让你家孩子和外国人谈笑风生;报个口才班,让你家孩子娓娓道来,报个情商班,让你家孩子醒目老练......各式各样培训班,让你的孩子“行”起来!

父母都想为孩子好,为了让孩子赢下人生赛跑,有的给孩子打鸡血,有的给孩子开辟新跑道,有的则恨不得把飞机开到跑道上,直接让孩子起飞。正如前文所说,中产父母最为孩子焦虑,而给孩子“军备竞赛”的大多数是中产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多也来自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这就像一群刚好及格的人,互相照搬进步方法,照抄试卷,越来越“内卷”了。

培训班能发展孩子的课外兴趣,挖掘孩子的天赋,给孩子新的成长方式和方法,这是有益的。但如果是不结合孩子天赋/兴趣的照搬照抄方法,则无异于揠苗助长,不光没有使孩子良好地接受,形成良性循环,反而打击了孩子的兴趣,浪费了孩子的成长时间和空间,浪费了自己的金钱和精力。

培训班是新时代的一种趋势,在大家都参加培训的条件下,没有人会像某清华教授一样,接受自己的子女成为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孩子落后他人,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但在“内卷”的大潮下,简单地选择“去做”已经不能脱颖而出了,更关键的在于考虑清楚“去做什么有用”。所以,不如调整一下望子成龙的心态,结合孩子的兴趣天赋,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正确的赛道。

怎样的孩子才算是优秀?想必很多家长都会把对优秀的评判标准建立在与他人的对比上。培训课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简单了,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多,也正变得越来越普通,做父母的对于孩子乃至对于自己,或许都应该有新的思考。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