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去世10天后,88岁的朱德才得到消息,沉默良久后说:这样不对 朱德出身于四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1-18 00:25:45

朱琦去世10天后,88岁的朱德才得到消息,沉默良久后说:这样不对 朱德出身于四川仪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体验到了旧社会穷苦百姓的辛酸。青年时期,他考入云南讲武堂,开始了漫长的革命道路。从滇军起义到南昌起义,从井冈山斗争到长征,朱德一路跟随共产党,与党和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在叱咤风云的将军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坎坷父子情。1916年,朱德的第二任妻子萧菊芳生下了儿子朱琦。不料好景不长,萧菊芳不幸病逝,年仅四个月的朱琦变成了"无母之子"。 彼时,朱德正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无暇抚育儿子。朱琦的抚养重任,不得不交给继母陈玉珍。在四川,朱琦跟随继母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命运之手才让阔别已久的父子重新团聚。 原来,抗战开始后,朱琦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朱德闻讯后,让周恩来想办法把朱琦送到了自己身边。时隔多年,朱德再次见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他暗自决定,要好好教导这个儿子,让他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朱德虽然是朱琦的亲爹,但对儿子却从不娇惯溺爱。他恪守共产党人的原则,要求朱琦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有一次,朱德安排朱琦到前线去锻炼。这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纷纷劝阻。要知道,那时候朱琦可是朱德唯一的儿子,大伙儿都希望父子俩多些时间相聚。 但朱德铁了心要把儿子送上前线。在他看来,革命事业高于一切。作为朱德的儿子,更要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就这样,朱琦被送往了抗日前线。谁知道,这一去就遭了罪。朱琦在一次战斗中腿部负伤,落下了终身残疾。 朱琦负伤回到延安后,朱德仍然不肯放松对他的要求。有一次,有人看到朱琦洗衣服连肥皂都没有,就从总务处拿了两块送给他。不料,这事儿被朱德知道了。朱德当即训斥那人:"以后不许拿公家的东西给朱琦!"在朱德眼里,儿子就该和普通战士一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除了政治上严格要求,朱德在生活上也常常告诫朱琦要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儿子要当工人,不当官,这是朱德的心愿。1948年,朱琦奉命来到石家庄铁路局工作。临行前,朱德语重心长地说:"工人是国家的主人。你当工人是光荣的,一定要踏踏实实干,向工人群众学习。" 在铁路局,朱琦牢记父亲教诲,确实没当官,而是从最普通的工人干起。先是学徒工,然后做了司炉、副司机,一步一个脚印。就这样,朱琦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期间,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他从没向组织提过一点要求,更没有擅自透露过自己的身份。 朱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深深地印在了朱琦心中。朱琦也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父子两代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着一切。 然而,命运弄人,天有不测风云。1974年6月10日,年仅58岁的朱琦突发心脏病,在家中不幸去世。消息传到北京,朱德的家人却始终没敢告诉老人家。大家都知道,朱德只有朱琦这一个儿子,儿子的死讯怕是会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将军承受不住。 朱琦走了十天,88岁高龄的朱德还被蒙在鼓里。直到6月20日,家人实在瞒不住了,才小心翼翼地把儿子去世的消息告诉了老人。听到噩耗,朱德浑身一震,泪水顿时夺眶而出。他颤巍巍地说:"你们不该瞒着我。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实在对不住他啊!" 朱德沉默良久,又哽咽着说:"朱琦是个好孩子,党培养了他这么多年,他还这么年轻就走了,实在可惜啊!"朱德深深地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似乎一下子又多了许多。在这位久经沙场的红军将领眼里,儿子不仅是血肉相连的骨肉,更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接班人。 尽管儿子英年早逝,让朱德的晚年生活失去了依靠,但朱德的革命意志依然坚定不移。有人劝朱德把儿媳妇赵力平调到北京来照顾老两口,朱德板着脸婉拒了。他说:"国家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力平同志在天津工作,为党工作,不能因为我的私事耽误正事!" 直到临终前,朱德仍牵挂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他嘱咐家人,要把自己毕生积蓄捐献给党,不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共产党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不论生死,不论贫富,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朱德和朱琦,父子二人,前者是叱咤军旅的开国元勋,后者是普普通通的铁路工人。但他们身上,却闪耀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0 阅读:0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