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卫立煌率第十四师进驻镇江后,师部占据了崇实女校的房舍,影响了学生们上课,还损坏了学校的一些用具。校长朱韵珩亲自找到卫立煌,要求把部队撤出学校。 朱韵珩是孤儿,由教会养大,毕业于美国卡罗瑞州的登威尔大学,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宋美龄认识且私交不错。 听了朱韵珩的话,卫立煌当即承担了责任,立即打电话叫部队让出房子,损坏的东西负责赔偿。之后,卫立煌请朱韵珩一起吃午饭。 朱韵珩的交涉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成功,加之当时只有30岁的卫立煌已经是第9军副军长兼第14师师长,可谓是年轻有为,所以朱韵珩欣然答应一同就餐。 后来经过几次交往,卫立煌主动向朱韵珩求婚,1927年12月24日,两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婚后,朱韵珩认为卫立煌没有系统地学过军事,因而劝卫立煌申请到陆大学习,于是南京方面委任委任卫立煌为南京卫戍区副司令,让他在陆大特一期带职学习。 到北平后,卫立煌白天在陆大学习,晚间在朱韵珩帮助下复习,一起讨论功课。陆大可选读一门外语,朱韵珩问卫立煌:“将来的我国的敌人会是谁?” 卫立煌说:“日本的可能性最大。” 于是朱韵珩要卫立煌选择学日语。有了妻子的支持,卫立煌学习进展很快。但由于卫立煌长期养成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那种讲义气的习惯,经常和一些同学相邀在外吃饭,有时直至深夜才归,朱韵珩就锁门不候,卫立煌只好从窗而入,他见妻子已有身孕,为不惊动她,就在外厅和衣而眠,次日留下一张道歉的纸条,就上学去了。 一天晚上,朱韵珩在卫立煌做完作业后问他:“选择朋友应该按照什么准则?” 卫立煌说:“战场上以在死神面前经得起考验为准则,平时则以雪中送炭为准则,酒肉朋友绝不可交。” 朱韵珩对卫立煌的回答很是满意,并要求在周末约请关系好的同学在家中吃饭。自此后,每逢周末,这些同学都自动跑到这里来聚会,卫立煌也就不再到外面去应酬而专心学习了。 1930年初,朱韵珩生下长女卫道蕴,充满了做母亲的喜悦。但此时正是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前夕,蒋军主力相继北上,变化无常的石友三突然在浦口倒戈,南京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石友三的倒戈,蒋介石因其嫡系无法调回,便要宋美龄写信给她在美留学的好友朱韵珩,让卫立煌速返安徽,组织军队守住南京。 朱韵珩原打算待卫立煌于陆大毕业后,再陪他到日本学习一段时间,以避免参与当时的军阀混战。但卫立煌以南京有孙中山的陵园应该去保卫为由说服了朱韵珩,朱韵珩只好抱着女儿为丈夫送行。 卫立煌到安徽后,组建了第四十五师。该师多是合肥兵(卫立煌是安徽合肥人),当时有人形容卫部是“夜晚出门不用问,合肥土话当口令”。1931年,第四十五师扩编为第十四军,卫立煌任军长,驻于杭州。 1932年,卫立煌率部参与了对鄂豫皖苏区的进犯。二十多年后,卫立煌病重住院,检点往事,曾告诉家人,对自己当时走过的这段弯路,给皖西人民带来的灾难,深为内疚。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卫立煌赴江西参加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委任卫立煌为第一纵队指挥官,卫立煌对此项任命极为不满,拂袖返回南京。有朋友问他:“战事正紧,为何突然回来了?” 卫立煌说:“仗打赢了,全是别人的功劳;输了 ,全是我的责任。我又不愿与那几位(指陈诚等人) 共事。” 卫立煌搁挑子的事传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大怒,准备撤他的职,幸得朱韵珩多方周旋,在宋美龄的斡旋下,张罗着让卫立煌到医院去动了个小手术,才得以生病为由将此事搪塞过去。 不久后,“福建事变”爆发,蒋介石需要卫立煌这样的人替他打仗,便不再追究以前的事情,委任卫立煌为第五路军总指挥,率第十四军和宋希濂第三十六师、冷欣第四师、汤恩伯第八十九师,由江西的抚州经闽西北,沿闽江顺流而下,直达福州外围。 1934年2月底,十九路军退到泉州的部队完全被包围,卫立煌派人到泉州和谈,达成了十九路军接受改编的协议。蒋介石对卫的这次表现非常满意,曾对左右说:“卫俊如行动敏捷,战略效果出乎其的意料,是个将才。” 1936年12月初,卫立煌接到蒋介石的急电,要他带领幕僚去西安参加会议。11日,张学良举行盛大宴会,招待蒋方高级军政人员。在接待宾客的纷忙中,张学良见卫立煌在宴会厅,便迎上去与卫立煌谈话。 卫立煌说张学良能继承父业在各种困难中周旋非易,而兵撤关内,有苦难言,两人谈得非常愉快,散席后,张学良亲自开车送卫立煌回西京招待所。 “西安事变”发生后,卫立煌和陈诚、陈调元等来随蒋介石来西安的蒋系大员一道被扣。在此期间,卫立煌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卫立煌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他发电给蒋介石,表示对日不可软弱让步。 1937年7月底,日军进入平津地区的人数已达十余万人,卫立煌请缨北上,得到南京军委会的批准后,立即率部行动。卫立煌后来回忆称,他当时求战之积极之急切,是以前的战斗中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