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两千年:从郑白渠到泾惠渠
温纶说过去
2025-01-17 23:23:20
雍州笔记 黄河中游最重要的支流是渭河,而渭河最大的支流是泾河,泾渭之间冲击出来的渭河平原正是关中文化的发祥地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
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一路东南流向汇入渭河中部,由于渭河北岸干旱少雨,因此泾河水系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自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就修建了影响深远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大渠引泾河水东注洛河,全长六百里,灌溉四万余顷土地,关中因此以称“天府”,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又开六条辅渠,用以灌溉地势较高的田地。太始二年(前95),因郑国渠渠堰毁坏,白公上移渠口,引泾水到栎阳入渭,全长四百里,灌溉土地四千五百余顷。因郑国渠与白公渠同引泾水,灌区连成一片,遂合称“郑白渠”。
从西汉直至明清的两千年里,郑白渠作为渭北最重要的水利系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虽多有改修,屡易其名,但大抵皆以堰口毁坏而上移取水口,基本干流略无变化。
南北朝时,白公渠分出两道支渠,到唐代又分为北、中、南三渠,因此也称三白渠。北宋又开丰利渠,溉田三万五千余顷。元代在丰利渠口之上一百米处又开王御史渠,明代又修广惠渠、利民渠,清康熙年间修普济渠(老官渠 ),乾隆年间以龙洞、筛珠、琼珠、鸣玉等泉为水源修成龙洞渠,光绪年间又修泾源渠。
民国时期,陕西大旱,李仪祉先生以历史上多次开凿形成纵横交错的郑白渠水系为基础,主持修建了泾惠渠,灌溉面积64万亩,后经多次扩建隧洞、增高堤坝,效益逐年提高,至60年代初,灌溉面积扩大到120万亩。至今,泾惠渠作为渭北地区最重要的水利系统,在抗旱防涝方面依然发挥着显著作用。郑国渠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