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身家40亿,他回到陕西老家,找到修自行车的残疾人弟弟说:“老弟,哥给你三个选择,去县城、去北京、去省城!”可弟弟头也不抬说:“你赶紧走吧,别赶不上二路汽车!”
张艺谋出生在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有两个弟弟,小时候,张艺谋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父母却给予了孩子们无限的关爱。尽管如此,由于家中两个弟弟的特殊情况,张艺谋感受到的关注总是稍显薄弱。
二弟自出生起就患有严重的近视,视力仅有0.1,常常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
为了确保他能尽可能正常地生活,父母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去照顾他,带他去治疗、定期检查,甚至特别为他配备了厚重的眼镜。
张艺谋常常看见父母为二弟担忧,眼里满是心疼,作为哥哥,他也默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时常帮二弟准备课本和作业,甚至在需要时充当他的“眼睛”。
他知道,二弟并不像自己那样能够自由地观察世界,每一次做作业或玩耍,都需要更多的努力。
三弟则是另一番状况,由于小时候高烧不退,三弟丧失了听力,成了一个听不见声音的孩子。
父母为三弟感到深深的惋惜,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让他适应这个无声的世界。
母亲是医生,尽管工作繁忙,但她依旧坚持为三弟做康复训练,努力为他创造一个不被世俗限制的生活环境。
而张艺谋作为哥哥,也总是尽量帮助三弟与外界沟通,他会耐心地教三弟学习手语,带着他一起做游戏、玩耍,哪怕是简单的日常交流,张艺谋也常常主动承担起大部分责任。
为了不让家庭因此失去和睦,张艺谋从小便学会了自觉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每次家里有琐事需要处理时,他都会主动承担,无论是做饭、打扫卫生,还是照顾弟弟们,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做着。
虽然父母的关爱更多地倾注在弟弟们身上,但张艺谋从来没有抱怨过,他总是很懂事地接过了这些任务,心里明白,自己的肩膀也应为家里撑起一片天。
1977年,对张艺谋来说,是个命运的分水岭。
那年,随着高考的恢复,他终于看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原本因为家境和家庭责任,他并没有接受太多的高等教育机会,甚至有段时间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可能就此定格在平凡的生活里。
但这个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道突如其来的光芒照亮了张艺谋的内心,他知道,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
那时的张艺谋,心中充满了梦想与渴望。他一直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喜欢看电影,尤其是那些具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故事片。
他不仅被影片中的人物命运吸引,更是对电影背后的拍摄技巧、镜头语言等方面充满了好奇。
于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扎实的自学功底,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尽管那时候的竞争异常激烈,考上这所学校几乎意味着一条通向电影世界的捷径。
当时的张艺谋,年轻、充满激情,过得既紧张又充实。
他在电影学院的学习毫不松懈,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投入到电影的研究和实践中,课外阅读了大量电影史、导演艺术以及摄影技术的书籍。
除了理论学习,张艺谋还积极参与拍摄实践,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学校项目,他也全力以赴,把每一个镜头都做到极致。他常常熬夜、跑片场,深深地为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付出。
七年的磨砺,让张艺谋的电影才华渐渐被人看到了。
1984年,他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成为了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这部作品是他进入电影圈的敲门砖,也是他摄影艺术才华的第一次正式展示。
尽管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并不如后来的经典作品那么大,但对于张艺谋来说,它意味着他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了电影制作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年,张艺谋以极其快速的速度成长,拍出了《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深刻社会意义的影片。
而他个人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逐步成长为国际上知名的大导演。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张艺谋的作品不仅迎来了更多的国际大奖,也让他接到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邀请,名利双收。
得意的张艺谋没忘了老家那帮亲戚,特别是他那俩腿脚不便的弟弟。
他来回跑回陕西老家看他们。
有次去,瞧见弟弟在街边摆摊修车,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人家能自己养活自己。
他知道弟弟们过得挺辛苦,所以想尽办法帮他们改善生活。他就跟他们提了三个选择:可以去县城,可以去省城,或者去北京,他都能帮他们找到条件更好的生活。
可弟弟们的回答让他挺意外的。
当时弟弟正在修车,头都不抬一下,就轻描淡写地说:“你快走吧,别误了坐二路车。”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其实挺有深意的。
弟弟们虽然身体有残障,但他们对生活抱有希望,根本不想给哥哥添麻烦。
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自力更生的生活。他们不但支持哥哥的工作,还为自己的独立感到自豪。
张艺谋的兄弟情谊不只是那么简单,还展现了尊重个人选择和尊严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