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孙中山生了重病,众多医生找不到病因。萧龙友诊断后说病在肝胆,已无药可救。不久孙中山病逝,经病理解剖证实为肝癌。一时间,萧龙友名动京城,众人都说他能“知人生死”。 1925年,孙中山的病情突然加重,原本看似健康的身体迅速衰弱下来。 他开始出现严重的腹痛、食欲不振、极度疲倦的症状,甚至连日头痛与面色发黄,身边的医生们束手无策,无法给出确切的诊断,也找不到病因。 孙中山曾多次为中国革命事业奔波劳累,身体的疲惫早已积压,然而这次的病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似乎已经超越了常规的疾病范围,随着病情的加剧,孙中山的情况变得愈加危急。 当时许多京城的名医都为孙中山诊断过,然而没有一位医生能够确诊孙中山的病因。 孙中山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众多医生忙碌地为他开出各种药方,但依旧无法阻止他生命的流逝。 在这一过程中,萧龙友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讨论中。 萧龙友原名萧方骏,字龙友,号息翁,是一位四川籍的医学家,他生于1870年,学习医学多年,经验丰富。 尽管萧龙友的名声并没有那些京城名医响亮,但他有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敏锐直觉,在孙中山病重的情况下,他被请到北京为孙中山诊断。 他没有立刻依赖药方和化验,而是通过对孙中山的病情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判断出孙中山的病因与肝胆相关。 他诊断出孙中山已经没有药物可以挽救,病情已是到了晚期,这个诊断听起来非常惊人,但萧龙友却没有给出任何模糊的说辞,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个病已经无法治愈,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萧龙友的诊断极为果断,但很少有人能完全相信他的判断,毕竟当时医学并不如今天这般发达,大家开始对他的诊断产生疑问,甚至有些人不愿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能给出如此准确的结论。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的病情愈加严重,所有的医生都开始感到茫然。而萧龙友的诊断逐渐被证明是准确的。 孙中山的病情越来越重,最终于1925年3月12日去世。 孙中山死后的病理解剖证实了萧龙友的诊断,孙中山的病因并非简单的疲劳或是其他常见的疾病,而是肝癌。事实上,经过详细的病理解剖,医生们发现孙中山的肝脏已经被癌症侵蚀,且癌症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特别是胆囊和胰腺。 萧龙友的判断准确无误,进一步验证了他医术的高超。 孙中山的去世震动了整个中华大地,萧龙友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京城乃至全国人们讨论的焦点。 大家开始纷纷称赞萧龙友的诊断,甚至有人给予他“知人生死”的尊称,许多人都惊叹于他如此准确地预见了孙中山的死期,认为萧龙友不仅是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神医”。 不过萧龙友并没有因为这一声誉而变得自满,相反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他并不喜欢显耀自己,而是专心致志地进行中医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继续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萧龙友便在医学上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他曾多次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对于虚劳杂病的治疗,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为许多病人带来了康复的希望。在民间,许多人对萧龙友的医术深信不疑,纷纷慕名而来,寻求他的医治。萧龙友的名声也因此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的医学专家。 在1928年,萧龙友在北京西城开设了“萧龙友医寓”。不久之后,他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旨在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推动中医教育的进步。 尽管萧龙友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声望,但他依然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医学术推向更高的层次。 萧龙友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十分注重医学教育,认为医学的传承不仅仅是通过一名医生的实践,更是通过培养更多有理想、有志向的学生。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许多年轻的中医学生在北平国医学院的学习中得到了启发,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中国的医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