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周总理离世后选择的火葬,他的骨灰也被撒向了四个地方,但让人不理解的是,

底层史观吖 2025-01-16 16:33:08

众所周知,周总理离世后选择的火葬,他的骨灰也被撒向了四个地方,但让人不理解的是,往后的多年里,骨灰撒在何处一直都处在保密状态,一直到97年才被揭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76年1月7日,长时间昏迷中的周总理突然醒了过来,陪在他身边的是主治医生吴阶平,总理用微弱的声音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谁又能想到,这竟是周总理留给大家的最后一句话,第二天,也就是1月8日,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 消息传出后,邓公、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的领导们陆续来到了病房,邓颖超怀着悲伤的情绪向大家转达了周总理的“遗愿”。 遗愿有三点,其一,不保留骨灰,其二,后事处理不要特殊不要超过任何人,其三,不开追悼会,也不搞遗体告别。 关于周总理的遗愿总结起来其实就一点,那就是“一切从简”,但是,中央的领导们并不同意这样,在大家看来,周总理的威望如此之高,就算中央同意,广大群众也不会同意。 那么,对于这份遗愿,中央最后给出了什么答复呢? “这三条遗嘱,我不能答应,相信人民也不会答应的。”这是邓公给予的答复,这也代表了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心声。 不过,由于事关重大,周总理的后事具体该怎么处理,邓公等人拿不定主意,只好交给毛主席定夺。 毛主席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出答复,拒绝了两点,也就是要开追悼会,要搞遗体告别,同意了一点,就是不保留骨灰。 邓颖超在得知此事后,在感谢毛主席理解的同时,还跟其他人讨论起了骨灰应该撒向何处的问题。 由于当时天气寒冷,再加上邓颖超也上了年纪,因此,中央做出的指示是派飞机去撒,关于撒落的地点,也是在中央的参与下决定的。 可是,在撒完骨灰后的十多年里,关于地点一直都是保密的,一直到1997年,一位部长才说出了具体的位置信息。 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邓颖超早就给出了解释,原来,不是大家不想透露,而是一旦透露,很多人肯定会在相应的地点举办悼念活动,这跟总理“一切从简”的意愿是相违背的。 那么问题来了,周总理的骨灰分别撒向了什么地方呢?其中又有什么寓意呢? 第一个地点,北京,这里不仅仅是一国之都,还是周总理走上革命道路的“始发地”,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在办公所在地也是在北京,另外,北京的许多著名建筑的建设都有周总理的参与,可以说,北京是凝聚了周总理下半生心血的地方。 第二个地点,密云水库,周总理跟密云水库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从设计规划到实地考察,从制定方案到施工建设,每一步都有周总理的参与。 也正是因为有了密云水库,才让困扰了北京多年的水源问题得到解决,这个地点是周总理所做事业的一个“标志地”。 第三个地点,天津海河入海口,此地对周总理有两个含义,其一,他曾在这里参与组织了多场革命活动,是他革命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二,这里是他与邓颖超相爱的地方,是“爱情的发源地”。 最后一个地点,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此地更多的是象征意义,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能持续延续下去,黄河功不可没,把周总理的骨灰撒向这里,是对母亲河的一种“回报”。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