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大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送到北京去参赛。有人建议:“你这是

云孜聊过去 2025-01-16 15:44:08

1980年,大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送到北京去参赛。有人建议:“你这是毁坏农民形象,不如加一根圆珠笔,看起来就有文化了”。 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在中共美术馆展开,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画作中,有一幅格外写实的人物肖像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那个刚经历过动荡时期的年代,这幅描写穷人的画,投票远超第二名700多票! 这幅画,就是罗中立的《我的父亲》,后来送到北京参加评选时,才根据评委的建议改名为了《父亲》,少了两个字,艺术味道似乎更浓烈了。 这幅画也让大家看到,不是只有抽象和高大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艺术,这幅画也并不是单纯歌颂父亲的形象,而是在描述当时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 罗中立能这么细腻的描绘出父亲,和自己的童年有关。 他是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人,身在农村,家里种着粮食,可还是能饿死人,有的人家甚至卖孩子才换几十斤粮食。 罗家在市郊还有些余粮,一些亲戚就会求到了家里讨口饭吃。 大家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亲戚饿死,于是一家好几口就分着喝一碗粥,这是罗中立童年影响最深刻的记忆。 1964年,罗中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四川美院,但没上多久又响应号召去基层服务,罗中立去的是大巴山深处的一家小学当美术老师。 村子里没有多余的房子,他租住在邓开选的家里。 罗中立和邓老头睡在一张炕上,睡之前,邓开选还会抽着旱烟和他聊一会。 因为种地没什么化肥,所以邓老头总是会守着粪池,防止有人来偷粪,粪在之前可是好东西,这一幕也深深印在了罗中立的脑海中。 他也不知道,这个老头将会成为自己此后的创作灵感来源。 罗中立看见过中国过去的苦难,看见过看守粪池的邓大爷,以及他特地回乡下观察的那些老人们。 他画的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内乱后的八亿农民的父亲,是千千万万淳朴农民的缩影,如果不是加的那根圆珠笔,完全是一个苦难的缩影。 这幅画在美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人说这样影响不好。 父亲的耳朵上加一支圆珠笔,这就从一个单纯旧社会老头的形象,似乎变成了一个有文化的人。 可要知道,在当时大部分人都不识字,更别提写字。 这多出来的一支笔似乎成了一些瑕疵,但瑕不遮瑜,这幅画依旧是美术界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圆珠笔的争议也一直没断过。 后来,罗中立的《父亲》一举成名后,他只能算小有名气,但中国画内地市场并不大,他大部分的画都被一个叫做林明哲的人,以几百、几千的价格给买了。 好在,这幅《父亲》因为参赛后轰动画坛,被中国美术馆花400元买下后永久收藏。

0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