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倍受敬仰的武将,为何到了宋朝却成了“低微之职”? 回溯唐朝,那可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时代,在彼时的文学作品中,满溢着对武将的尊崇与向往。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这句诗道出了无数文人墨客渴望投身军旅、建功立业的心声。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的诗句更是将武将的荣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连诗仙李白也豪情万丈地吟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可见在唐朝武将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荣耀与梦想的象征。 唐朝前期凭借均田制和府兵制军队实力强劲,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士兵们多来自有田有地的富裕人家,他们为了守护家园与荣耀而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功贵族们对土地的疯狂掠夺,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均田制和府兵制逐渐走向崩溃。 到了8世纪中叶,募兵制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变革使得无地无产者纷纷投身军队,军队成分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安史之乱后,大唐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战事频繁军队损失惨重,各地节度使为扩充势力不择手段地招募士兵,甚至连街边混混、地痞流氓都被纳入军中,军人的形象一落千丈。 刘禹锡在《武夫词》中,便将军人描绘成无所事事、惹是生非的闲汉,曾经的荣耀光环已然黯淡无光。 时光流转进入五代十国,这是一个混乱不堪、武人当道的时代,军阀们以治军的严苛手段治理国家,滥用刑罚是家常便饭。 后汉时期,汝州防御使刘审交去世后,百姓竟要为其立庙,只因他“没有滥杀无辜”,这一标准低得令人心酸,也深刻反映出当时百姓在武人统治下所遭受的恐惧与苦难。 这些武将大多只懂军事,对行政管理一窍不通,在司法判决上随心所欲,冤假错案数不胜数,武将的形象彻底跌入谷底。 当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虽武将出身却开始重用文官,将中书省和枢密院分立逐步提升文官地位,让文官接替节度使等管理地方。 太宗即位后,因自觉武功不及兄长更是大力推行文治,疯狂打压武将。 他在位第一年就罢免了七名武人节度使,还规定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大幅缩减,在边境地区也都换上了文官任职。 宋朝统治中枢对武将的打压可谓不遗余力,太宗时将地方上为非作歹的恶霸豪强安排到低级武职,以达到羁縻的目的。 真宗时更是直接招安大盗悍匪让他们担任军官,匪盗无赖成了北宋军士的重要来源,武将的声誉愈发不堪。 澶渊之盟后,宋朝自以为天下太平,执行弭兵政策,武将们失去了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机会,任何提及征伐的人,都会被贴上“贪功”的标签。 雷有终那句“横戈开边,拔剑讨叛,死生食息之不顾,及其死也,一棺戢身,万事都已,悲夫!”,看似感慨实则贬低了武将们的功绩,忽视了他们对国防的重要意义。 在这种大环境下,宋朝文武官员彻底分化为两个对立阵营,朝廷严格限制武官转任文官,就连武将的子女也只能继承武职,名将岳飞为儿子谋求文官职位都未能成功。 在唐朝,李靖战功赫赫,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还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兵书,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被封为卫国公尽享尊崇与荣耀,成为唐朝武将辉煌时期的代表人物,然而随着唐朝后期制度的演变,像李靖这样的武将风光难再。 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下,狄青的遭遇令人唏嘘,狄青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却在担任枢密使期间,遭到文官集团的疯狂弹劾与打压。 流言蜚语充斥着他的生活,仅仅因为在相国寺大殿避水就被指责僭越,最终这位名将抑郁而终,他的命运正是宋朝武将艰难处境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武将地位的变化,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从唐朝的无限风光到宋朝的备受冷落,这背后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成为我们研究历史时无法忽视的重要篇章。 参考资料: 《旧唐书》《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玉壶清话》 赵雨乐《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 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在唐朝倍受敬仰的武将,为何到了宋朝却成了“低微之职”? 回溯唐朝,那可是一个
修竹崽史册
2025-01-16 10:15:4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