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当卫星通信渐成手机标配,“星辰大海”也并不遥远

齐鲁壹点 2025-01-15 15:38:3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魏银科

央视新闻1月14日消息称,近日,中山站首次利用我国自主卫星,实现高速网络通信。

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提出要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卫星通信”的新兴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浩瀚宇宙中的卫星星座,到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卫星通信正以多种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的通信格局。

自主卫星搭建“智慧天网”

中山站实现高速网络通信

在遥远的南极,我国中山站迎来了通信变革。近日,中山站首次利用我国自主卫星,实现高速网络通信。这背后的功臣是“智慧天网”。

在没有地面光纤等基础设施的南极,所有通信都依赖于卫星网络。以前,中山站的通信只能依托国外发射在距地球约3.6万公里、位于赤道上方的同步轨道卫星,信号比较弱,科考观测数据只能拷贝到硬盘里面,在第二年科考队来的时候再带回去。

南极想要获得足够强而稳定的卫星信号,卫星就要发射到低于3.6万公里的非地球同步轨道上。清华大学研究发现了泛同步轨道,给出了解决方案:在约2万公里高度,以8颗中轨宽带通信网络卫星为一组,构成覆盖全球的通信星座,每颗卫星以特定的倾角每天围绕地球转两圈,组成“智慧天网”,为南极提供高速、稳定的卫星网络通信。

央视记者测试发现,用上“智慧天网”,在北京和中山站进行视频通话延时仅0.3秒。“智慧天网”极大地改善了科考保障条件,在休息时间,中科考队员们可通过卫星网络和家人视频联络,观看电视,刷手机视频。

据介绍,“智慧天网”计划到2027年陆续发完8颗卫星,那时就可以为南极科考站与国内提供24小时连续卫星高速网络通信。

“智慧天网”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星座,除了提供高效、便捷的宽带网络服务,还将与低轨卫星互联网和高轨卫星互联网共同构建统一的空间天地6G网络,实现全场景用户接入。“智慧天网”可按需扩展为16星(两组)或32星(四组)等多重覆盖网络,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通信需求。

“黑科技”助力抗震救灾

“卫星天团”大展身手

当地震灾害来袭,我国卫星迅速响应,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我国众多卫星紧急调度,从多个方面参与抗震救灾活动,做出重要贡献。

据媒体公开报道,日喀则地震发生后,高分一号03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高分三号02星、环境减灾二号05星、陆地探测一号B星等8颗卫星迅速对灾区进行观测成像,帮助相关单位第一时间掌握了灾后有效数据和共享历史数据;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应急拍摄震后影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快速锚定地震极震区,为现场应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风云等系列卫星持续助力各级气象部门开展工作。

此外,一些卫星“黑科技”产品为震区通信保障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的一支科技小分队参加了日喀则震区救援,他们将自研的车载相控阵天线安装在人民日报通信车的车顶,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应急指挥、新闻报道、物流运输等场景提供稳定传输支持。除了卫星电话、车载相控阵天线等科技创新产品外,还基于遥感卫星数据完成震前、震后影像解译,为救援路线制定、灾情研判和应急处置提供了必要参考。

可以想见,随着高轨大容量通信卫星、低轨巨型互联网星座、多轨道物联网星座等加速部署,海陆空天一体化通信网络日益完善,卫星通信用户终端必将更加功能强大、轻便耐用。未来,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信、三维全景式动态数字导航地图等新服务、新产品很可能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卫星互联网星座

将迎来高密度组网

“打飞的”前往几百公里外赴一场音乐之约,或乘坐高铁在一天内往返来一场“特种兵观演”行程,现场观演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95后”小荷(化名)是一名演唱会的忠实爱好者,为了第一时间和没来现场的朋友分享现场精彩,专门入手了一部华为Pura70Pro+。她看中的就是其稳定、快速、高效、顺畅的卫星通信功能,在演唱会现场网络负担重、信号弱的情况下,手机仍可通过北斗卫星消息、天通卫星通信两种卫星系统与外界通信。“这款手机不但是看演唱会必备神器,也是出游神器,尤其在动车上、景区、大型商超等信号拥塞的地方,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小荷表示。

过去,卫星电话资费高昂,且使用范围狭窄,距离普通用户非常遥远。从2020年开始,短短几年间,从曾经的遥不可及到如今的触手可及,卫星通信在智能手机领域实现了华丽转身。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除了提供定位服务外,还引入短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的地区发送简短文本信息。华为Mate50创新性带来卫星消息功能,让大众智能手机首次拥有卫星通信能力,标志着智能手机直连北斗卫星通信功能的正式商用。

天通一号系统的发展缘起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后抢险救灾,其后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开始立项论证。2016年,天通一号01星成功发射,2020年和2021年02星、03星先后发射升空。

2023年8月29日,华为率先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Mate60Pro,让卫星通信这一遥不可及的功能来到消费级智能手机终端。

如今,华为Pura70Pro+、Pura70Ultra、Mate60Pro、Mate60Pro+、Mate60RS非凡大师;荣耀Magic6至臻版、Magic6Pro;小米14Ultra、14Pro钛金属版(卫星通信版);OPPOFindX7Ultra(卫星通信版)等多个品牌的多个机型都支持卫星功能。

去年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未来信息,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化应用。

政策支持,加上手机功能不断升级,卫星通信由旗舰型向中端机下沉,渐成智能手机新机标配。

拿去年10月发布的华为nova13系列为例,鸿蒙智慧通信实现多项突破,nova13系列首次全系支持北斗卫星图片消息功能,在没有地面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单向对外发送携带位置信息的图片消息;此外,还支持双向北斗卫星消息,没有地面网络也能收发卫星消息,并支持多个位置生成轨迹地图。

权威机构NSR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手机直连市场的累计规模将达到668亿美元,超过目前以宽带接入为主的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直连天通系统的终端销量将超过2000万台;到2027年,中国卫星通信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

我国作为手机用户大国,高度重视和支持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今年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提出要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上半年开始,卫星互联网星座将迎来高密度组网。”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目前国内规划的“万星星座”计划共有三个,分别是“千帆星座”、GW星座和Honghu-3(鸿鹄-3)星座。有中国“星链”之称的“千帆星座”空间段远景规划将部署1.5万余颗卫星,按照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随着我国相关产业链逐步成熟,卫星通信的星辰大海已来。

参考资料: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航天报、光明网等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