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作为大三学生的罗中立创作了油画《父亲》,瞬间轰动了整个画坛,国家给予了他400元的收藏费,谁曾想到,如今这幅作品竟成为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在这个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突破屏幕,直击你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也许你会想到那些让人震撼的电影,或者充满感动的音乐,但你知道吗? 在中国艺术界,有这样一幅油画,它不言不语,却让无数人在凝视的瞬间,触动内心深处,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的身影。 这幅画,正是罗中立的经典之作——《父亲》。 时间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80年代,在一次全国青年美展上,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画面中,一个消瘦的老农,头上围着破旧的毛巾,手中捧着破损的饭碗,脸上的皱纹深深勾画,仿佛比黄土高原的裂缝还要复杂,而他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不屈不挠的劲。 这画面,猛一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但为何它能从500多幅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最终成为了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呢? 来来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其中隐藏的秘密! 要说《父亲》的成功,那可绝不是偶然的好运。 罗中立,从小就对画画痴迷得不行,全因为他有个同样爱画画的纺织工人老爸。 虽然老爸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拿拿画笔,但这颗艺术的种子,却在罗中立心里悄悄发了芽。 中学时,他一边打工一边上学,毕业后直接进了钢铁厂,一干就是漫长的十年。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艺术喜好,工作之余,他都会以农民为模特,一张又一张的画。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这话一点也不假。 1977年,罗中立毫不犹豫地决定报考高考。 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基础,他成功考进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儿时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在大学期间,他更加努力钻研,争取能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一展风采。 说到《父亲》的灵感,那可得从一个掏粪人的故事讲起。 有一次,罗中立在除夕遇到一个掏粪工人。 那人蹲在粪池旁,满脸的岁月痕迹,目不转睛地盯着坑里的脏物,那种专注与坚定深深把罗中立震撼了。 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罗中立在一间小阁楼里,开始专心创作《父亲》。 他用心勾画、细致入微,一点一滴地将那个老农的形象描画得栩栩如生。 经过无数个熬夜的日子和反复的修正,《父亲》终于完成了。 这幅画刚一亮相,立刻引起了专家和评委的最高赞赏,观众们也为之动容。 不仅如此,这幅画还登上了《美术》杂志的封面,甚至成为了中国美术馆的珍贵藏品。 《父亲》一举成名,罗中立也因此声名远赫。然而,他并没有骄傲,反而更加专心的投身到艺术的探索和研究上。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甚至跑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同时也在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网上有关《父亲》的讨论,那更是一个热火朝天。很多网友纷纷感叹:罗中立的画笔,不仅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沉重和伟大。 还有网友表示:这幅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成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罗中立通过画笔唤起了我们心中最深处的记忆与情感,让我们在《父亲》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 而这幅画之所以能够触动亿万人的心灵,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激起了全社会的情感共鸣。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罗中立:被油画〈父亲〉改变的一生》